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道门大门道 >

第242章

道门大门道-第242章

小说: 道门大门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没了管束,更是自在逍遥,他们要一路辗转经过多个传送阵才能抵达南方华言神域。
  南方华言神域,对于大家来说是一块既遥远又神秘的大陆。
  南方华言神域在很早以前,叫做南方华言魔域,以魔修为主。
  在上古道家的理念里,道本没有善恶之分,只是修炼的路径和方法不同而已。
  魔这个字,本身是从“磨”字演化而来,是磨练的意思,同时有修仙要斩却心魔的含义。
  仙有仙人,魔有魔神,仙魔本是同源同道,例如在道门的神仙体系中,魔是管理幽冥地府的仙神,职司不同罢了,并无善恶好坏之分。
  华言魔域的魔修,在早期也是如此,后来却发生了变化。
  道门修仙,讲求道法自然,修炼自身,达到超脱的层次,修魔强调的则是不羁无束,自由自在,从心所欲,其中就有一些魔修过于追求自在,被心魔蒙蔽,违背了正统的修炼方式,走上了杀戮证道、通过损人的方式来达到利己目的的道路。
  由于这种方法见效快,越来越多的魔修转向此道,最终导致华言大陆上的魔修逐渐成为无恶不作、恶贯满盈的魔道之修,奉行实践诸多不为世人所容的野蛮残忍的修炼法则,在逃出来的正统修士和民众的传播宣扬渲染下,华言魔域变了味道,成为人间炼狱。
  再后来,中央厚土大陆上佛门中一支,为了拯救魔域众生、度化邪恶的魔修,来到了华言魔域。经过不知多少万年的争斗,更不断有佛修前往增援,佛门逐渐在魔域立足,并且开枝散叶、发展壮大,直至已可和魔修分庭抗礼。
  到了这个阶段,称之为魔域就不合适了,外界于是以南方华言神域名之至今。
  如今,魔修和佛修的势力犬牙交错,仍在争斗不休。
  听到众弟子们在议论华言神域,出来以后一直在争辩着什么的风火伦和猫妖停住。
  风火伦说道:“没有那么严格的分野,各类修士都是良莠不齐,佛修中也有部分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招摇撞骗,甚至是佛门败类的存在,魔修中也有忠肝义胆、侠义心肠、不事杀戮之士,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他这一开口,就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了两人的争论上。
  风火伦自从和猫妖在几年前见面之后,两个就开启了无休止的辩论模式。
  他们一个是广闻博学,一个是在神魂等领域专精,开始是谁也不服谁,往往就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大打出手,后来发现在争论中都各有受益,打架是不再打了,辩论的习惯却沿袭了下来。
  随着两人的关系越好越密切,辩起来反而越发的激烈,但方式转换了,两人经常交换角色,不为胜负,只为把问题愈辩愈明,不少研发成果就是在这种良性的争论中得以取得的。
  这会儿大家听下来,两人这次是在讨论研究和佛法哪个更能接近真理。
  打听说要前往南方华言神域,这一人一妖研究痴货突然就对佛教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头钻进至道学宫的藏书库中,如痴如醉地啃起了佛门典籍。
  一开始,在出发前的一段时间里,两人集中争论的是佛道儒三家的高下,结果当然是没有定论,两人最后达成的一致是:
  儒释道三家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学说,各有所长,各有各的境界。
  例如儒家的“敬”、道家的“静”和佛家的“净”,修到极致都是同样至高的境界。
  像入世的儒家,敬既是对自己的态度,修养提升自己,也是推己及人,对做事、对社会的态度,看重有教无类,所谓“事思敬、执事敬”,敬则不苟偷,也才会有“孝、悌、亲、仁”等品质,才能利己、利众生。
  道家之静,静能养生,静能通神,静能生慧,静能安心,所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又所谓“心兵不动”——人心中随时有矛盾存在,有理性和感性的争斗内战,唯静,方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大胸襟、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芬芳。
  道门修行挑人,注重自身和出世,强调众生各有各道。
  佛家普度众生,认为人人皆有佛性。
  佛家之净,要求戒除情绪和欲望而摆脱烦恼。所谓大道理人人都懂得一些,小情绪却时常难以自控,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无欲则刚。
  且不说两人说的是否对和准确,但都认为三家殊途同归,难分高低。
  出了山门之后,这两个一路上争论的是:科学的发展前路是否是佛学。
  是的,自从华澜庭在一次旁听论辩时,根据他在那次奇特的穿越中看到和记得的部分内容说出了“科学”一词后,风火伦和猫妖就都以科学家自居,认为科学这个词很符合他们分科目研学的所作所为。
  猫妖到来之后,先是学习道门知识,最近又研习佛家学问,自我洗脑洗的非常彻底,已经成为佛学拥趸,抢先发表观点道:
  “首先,你看哈。我不是贬低自己的研究,科学绝对是一个好东西,但科学也是有局限的,我们不能把自己不理解的东西都归为迷信和愚昧,说它是伪科学。”
  “科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文化学说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而且是科学不能取代的。”
  “什么是科学?在我看来,科学,是围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的、关于自然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结构与行为的系统性研究,是一种基于脑力的智力和实用活动。”
  “佛学正是如此——通过对宇宙和世间万象的系统研究、实验和观察而进行的科学。”
  “佛陀早就告诉我们:时空是相对的,没有造物主的存在,一滴水里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凡此等等。”
  “与科学不同,佛学的兴趣主要不在对外部事物的强调上。”
  “成熟的科学有两个柱石,一个是实验,即通过科学实验去发现真理,第二个是逻辑推理,即利用逻辑推理得到真理。”
  “通过实验来发现真理,要求把实验计划得完美周到,要可重复,不管什么人,只要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步骤、完全一样的条件,都应得出完全一样的结果。”
  “实验的作用是显见的,但局限是把和主观意识有关的东西全都排除在外了,只研究客观的东西和客观规律。这在早期还没有问题,但实际上,主客观是不可分离的。”
  “科学能够针对大部分事物进行可度量、可测度、可数、可见的分析,但最有力量、最不确定的东西科学还解释不了,例如人之心灵、人性,例如无尽广袤的宇宙,而道家、佛门对此奥秘的探索由来已久。”
  “其次,科学本身的逻辑推理要靠人的大脑。虽然人和妖的大脑容量和神经联系比其他动物大和多,我们可以发明工具和思考问题,但人脑是有局限的,道家的冥想和佛家的禅定,都是有助于提高人脑的思维能力提升智慧的,这是实验已经证明了的。”
  “问题是,科学只能依靠反复训练和实践来让人变得更聪明,而佛道的禅定和道家的冥想有一套长久形成的系统的方法,更为高明和有效。”
  “实验证明,人在进入深度禅定和冥想状态后,大脑可以进入高度有序化、阻力最小的状态,意念运行通畅,意识流极其强大,可以感知常人无法获得的精微世界。“
  “我们常人能够理解三维的世界,但四维、五维,以至更高维度的世界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说不清道不明,而佛菩萨就可以。”
  “实际上,我很怀疑,佛学经典是数千年前写就和翻译过来的,如果由佛弟子们现在来写,一定可以用科学的语言和数据来解析和开示我们。”
  “举个例子,我和风火伦老师正在研究,也正在接近佛学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阿赖耶识。”
  猫妖还要再继续讲下去,易流年捂着脑袋叫道:“啥识?您老先等会儿,我有点儿乱,我想静静。”
  猫妖正沉浸在滔滔不绝的境界里,被打断后一下问道:“静静是谁?啊哈,你真不愧是道门弟子,道家求静,静静好。”


第299章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诸葛昀代为答道,“八识中的一识,是一切经验的结构基础和一切意识的根本藏识。”
  “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然后是思维性的第六感意识,第七识是染污识,又叫末那识,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
  “对的。”猫妖续道,“阿赖耶识是唯识学中的第八识,是一种很特别的识。它包纳万有,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也称种子识。”
  “在佛学中,阿赖耶识被看作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万事万物的由来。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演变来的。”
  “阿赖耶识就像大海,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大海表面上的波浪,波涛阵阵滚滚,就变成了我们客观世界周而复始的循环。”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澜庭曾告诉过我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神学。”
  “这话未必绝对正确,但不同的事物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就会产生很大的共性,体现在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过程进入陌生领域时,界限就模糊了。
  风火伦接到:“我们研究到头,很多东西进行不下去,解释不清了,但佛教和道教中的很多识见反而启发了我们。”
  “比如说,佛教有说法把宇宙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类似平行空间的概念。欲界六天是有性繁殖,色界十八天是无性繁殖,无色界四天中的生灵,只有意识而没有形体。”
  “三大界的层次或维度由低到高,其中无色界的最后一重天叫做‘非想非想处天’,那里没有物质、没有欲望,据说仅有细微的思想存在。”
  “道教也有类似的划分,只是叫法不同。仙道诸天合计共有三十六重,最后八重天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所在,最高一重的大罗天里只有道,其他什么都没有,这和佛教的非想非想处天意思相近。”
  猫妖又道:“所谓的天,不是有形世界,类似多维宇宙的概念,其实还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
  “如同你告诉鱼虾蟹,在大海之外还有一个陆地世界,这是它们无法理解和想象的,它们认为大海就是无限的,这个无限的结论,是建立在有限的认知的基础上的。”
  “宇宙不可估量的深邃博大,比你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可以说超出了人类和一切已知生命的预料与能力。”
  易流年不解地问道:“总要有个真实客观的存在吧,即便我们理解不了。”
  猫妖答说:“佛学里,真理分为二谛——世俗谛描述事物显现的相对性真理,胜义谛描述真实无谬的实相的绝对真理。人类无法直接看到真理本身,我们不能身在世俗谛里求得一个胜义谛的答案。换句话说,不能用相对真理来解释绝对真理。”
  “我们能尝试理解未经加工的真理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贴标签,通过假名安立。正如道祖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如佛祖所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五蕴皆空,无常无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华澜庭又问:“就像术法中的幻阵创造出的幻象吗?”
  风火伦:“差不多吧,那只是毛毛雨啦,是修真者在领悟少许皮毛后制造出来的虚拟景象。”
  猫妖说:“举个例子,我们面前有个鱼缸,里面有一条金鱼在摇头摆尾游动,你从侧面看,我从后面看,我们看到了两条鱼,像又不像,还很怪——其中一条动,另一条马上同时做出相同的动作。”
  “鱼缸如果是宇宙,我俩看到的鱼就是幻象,是投影,是假的,但鱼真实存在。如果我们大家从不同的方向上一起看鱼,就会有很多条鱼,而且动作非常协调一致,而真相只有一个。”
  林弦惊若有所思:“我记得唐代有一个贤首国师,他在讲解法华经时,在一座八角亭的每一方向上都放了一面大镜子,镜子互相映照,如果没有觉察到站在中间的真人,你就会觉得有很多人,动作互相配合一致又略有不同。”
  风火伦叹道:“所以说古人聪明啊。鱼缸和镜子只是比喻,宇宙更加复杂,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所有人所有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在其中。无处在,又无处不在,似远非近。”
  诸葛昀道:“可是我们是能意识和感觉到物体的真实的。”
  猫妖说:“你能感知触摸实物,是因为有强力、弱力、磁力和引力的缘故,但很可能这些和时间一样,都是我们感觉出来的假象,包括意识。没准儿意识也是投影产生的,是阿赖耶识进入你的身体以后的投影。”
  “只有佛修大能如果能够进入深度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