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67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第67章

小说: 升官发财在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大势已决,只等最后尘埃落定的几日里,举子们要么惴惴不安地借酒浇愁,要么忙着出门会友互对答案,也不乏自暴自弃地寻花问柳,排解郁闷者。
  上回的柳七,便是自认在答殿试题时有所失误,心情郁结地终日徘徊于温柔乡,在确知落第后,更是颓然忘返。
  可不管是柳七还是朱说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既然陆辞连在接连摘得解元、省元后,仍不骄不躁,除节制地略作放松外,不忘怀卷念读书,那么此回结果未出,恐怕也只如之前那般稍微休息个一晚后,就又回到紧密的节奏。
  这种印象过于深刻,甚至连最散漫如柳七,都已默默地做好了白日还要继续念书的准备了。
  翌日陆辞一出门,就看到他们都老老实实地坐在书桌边上,一副理所当然地等他指示的模样:“……”
  陆辞蹙了蹙眉,莫名其妙道:“考都考完了,你们还要在屋里呆着?”
  柳七愣道:“难道摅羽没有安排么?”
  他在他们心里,到底是个多么痴迷学习的书呆形象啊?
  陆辞无语地掏出排得满满当当的几日行程:“距放榜横竖还有个五六日,今日就去玉津园,明日好去金明池,后日再去琼林宴……”
  今年的贡举已彻底结束,距离下回少说也要个三年,又难得来一趟汴京,再好学,也不至于连这几天都不放过吧?
  等他一口气念下来,就对上了一脸稀奇的几人的目光:“你们可要与我同行?”
  朱说头个反应过来,匆匆起身道:“还请摅羽兄稍等片刻,我回屋收拾一下就来。”
  柳七等人这才如梦初醒一般,也各自回屋准备更衣出门了。
  接下来的几日里,他们就倍感惊奇地看着,之前分明过得比谁都自律克己、冷静稳重的陆辞,简直跟换了个人似的,表现得比柳七还会玩乐,也玩得更疯。
  陆辞倒不知他们脑海里在乱七八糟地转着什么念头,在暗暗放弃复读重考的计划后,他就秉着‘一旦落榜说不准就是最后一回来汴梁’的打算,要在帝都玩够本才甘心。
  而这闻名遐迩,人山人海的玉津园,也的确未叫他失望。
  陆辞虽在现代游览过更规模庞大、设备先进、物种繁多的动物园,在逛完玉津园后,也为其中的种类丰富而感到几分惊叹。
  狮子、孔雀,白驼等一应俱全,且单是大象,就足足有四十六头。
  而柳七他们游览过后诗情泉涌,挥毫留赋的举动,陆辞也司空见惯,能平静无视了。
  在陆辞带着友人们到处逛的时候,考官们也已熟门熟路地完成了所有试卷的初考。
  不管是宰相也好,皇帝也好,皆都事务繁忙,日理万机,自然没那闲功夫,费神审读每份试卷。
  只有被考官们拟定为前十名的试卷,能享受到被送至宰相处进行覆考,再由皇帝御笔审定的这份殊荣。
  然而其他考官们所详阅的卷子,都是经过封弥和誊录,根本无法判定举子身份的 。
  唯有被送到赵恒面前时,不仅会包括前面考官们拟定的次第,连考生的姓名乡贯都将被一同上报,由其做最后定夺。
  许是有个颇感兴趣的人在,赵恒对今回贡举,可以称得上是相当重视了:当拆好号的前十的卷子被送来时,他立马放下了刚读了几页的道经,好整以暇地翻看起来。
  内臣小心翼翼地从侧边观察了会,很快就发现了,与其说官家是草略通读,不如说是目标明确地找着某人的卷子。
  而‘某人’是谁,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试卷已被誊录过,根本无法拿字迹进行比对的情况下,哪怕考官中不乏知晓官家对陆辞很是看重、想帮上一把的小心思者,也动不了任何手脚。
  唯有前十能得陛下亲自定夺,那陆辞能否名列其中,就真真得看他本事了。
  赵恒想的是,若在考场上表现得那般从容、信心十足的陆辞,其实根本就是个花架子的话,便着实令他失望了。
  哪怕是直接黜落,也不过分的。
  只是赵恒才漫不经心地翻到第二份,就已看到卷首清清楚楚地雕印着陆辞的名姓,与其详细家状了。
  “嗯?”
  赵恒彻底来了精神。
  这便意味着,陆辞的试卷,不但通过了初试官和覆试官的考核,还被一致认同可排在第二。
  赵恒起初还以为,就陆辞尚轻的年纪和阅历,要能挂在前十的尾巴上,已很是不错了。
  再将陆辞的其他方面的优秀条件都纳入考虑的话,尤其那副俊俏容貌,凭此将其擢为探花,也无不可。
  却不想陆辞比他想的还表现优异,直接居于第二。
  这么一来,要放在第三位的话,岂不有些屈就了?
  想着自己的慧眼识珠,赵恒心情一下好了起来。
  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偏心,撇开被考官们擢为第一的蔡齐卷不理,先仔仔细细地读起了陆辞的这份卷子来。
  在读完诗赋时,已忍不住赞赏地点了点头,在开始读论后不久,他就已经彻底入了神了。
  内臣意识到这点后,赶紧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专注的官家。
  “好,好,好!”
  读到最精彩处,赵恒难得地感到几分酣畅淋漓的痛快,忍不住狠一拍案,大声赞道:“此子通古博今,着论时以刚大为心,引计虑为墨,挥洒之大成,为世间难得之潇洒雄俊!此作必得留存,可为日后成人才异之用!”
  内臣被官家的这一反应惹得一愣一愣的,还没来得及阻止起言语附和,还有些意犹未尽的赵恒,就已经翻回了第一份。
  他抱着满满的期望,读起了被列在第一的蔡齐这份。
  既然能被诸位考官共同擢为第一,理应比陆辞的这份还来得优秀吧?
  然而读完之后,赵恒却未做出别的反应来,只有些微妙地皱了皱眉。
  两份试卷风格迥异,各自侧重分明。
  蔡齐的试卷,毫不客气地将重心全放在了赋上,笔力豪骋,做得极为出彩。
  而诗和论,因时间紧迫,就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了,倒是耐读,也挑不出毛病。
  陆辞的试卷中,诗与赋具都不错,流畅中不失精巧,词理通明,若非皇帝亲眼目睹,着实难以相信是他在短短半个时辰里一并作完的上佳之作。
  但与蔡齐的一比,此捷才之果,无疑要逊色许多。
  只是,再看陆辞将大半时间投注上去的杂文、这长达九千多字的心血之作一比,哪怕是蔡齐那篇堪称精彩绝伦的赋,都瞬间被衬托得黯淡无光了。
  若论的重要程度能与赋比的话,诸位考官定会毫不犹豫地将陆辞的试卷排在第一的。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进士一科殿试取士时,最重看的还是赋。
  时间有限,蔡齐故意牺牲了诗和论,重心放于赋作之上,自然能成功将陆辞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赋给比了下去。
  那按照朝中一贯的取士择人之道,哪怕在下一刻,他的赋又被陆辞的论给彻底击倒,因论终究不能与赋比,也理应被擢在头名。
  赵恒在阅完两份试卷后,对当时考官们的纠结为难,也有了切身的体会了。
  诗赋可以见辞意,而策论可以见才识,孰重孰轻?
  他拧着眉,不忙做定夺,而是先搁在一边,将后头的八份卷子速读了一遍。
  但有那篇使人震耳发聩的论为珠玉在前,再读其他,都难免显得有些索然无味了。
  唯有翻到第九份的时候,赵恒不经意间瞟了眼被印在卷首的姓名,不由轻轻地‘咦’了一声,自言自语道:“柳三变?这名字倒有些熟悉。”
  好似在哪儿听说过。
  赵恒还在回想时,根本不记得三年前的那首《鹤冲天》、但因去过一趟陆辞处而对其几位密友颇有印象的内臣,已帮着提醒解释了:“这位柳三变,正是与陆省元同吃同住的密友之一。”
  赵恒随意地点了点头,未再放在心上,而继续翻起下一份了。
  等他面无表情地审阅完其他后,并未变动那些名次排序,只又回到开头,继续在陆辞和蔡齐之间踌躇不定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玉津园:北宋的皇家林苑“玉津园”兼有动物园的功能,番邦诸国进贡的珍禽异兽即豢养于玉津园,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下诏,“诏诸国狮子、驯象、奇兽列于外苑,谕群臣就苑中游宴”,外苑即玉津园。养于玉津园的动物有交趾驯象、占城金毛狮、神羊(廌)、灵犀、天竺狻猊(狮子)、孔雀、白鹇、大象、犎牛、独峰橐驼、白驼等等。其中大象就有四十六头,为了给大象提供足够的草料,朝廷“令玉津园布种象食茭草十五顷”,即在玉津园开辟了十五顷地种植茭草。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2。北宋时期,唱名之前,例由殿试官进前十名试卷,由宰相覆考,皇帝审定,然后唱名放榜(《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第六章 )
  3。北宋初年,往往于三月某日任命殿试官并锁院,第二日引试进士,第三日引试诸科,三五日后即唱名赐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第六章 )
  4。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先笔试,再口试。明经考试及格,也能进入文官系统,但由于考试难度低,录取比例大,明经科的文凭并不太受欢迎,仕途的上升空间也相对狭窄。(《活在大宋》)


第七十三章 
  就个人想法上,赵恒显然是偏向于将颇得他喜爱的陆辞擢作头名,点为状元的。
  三元及第者,本就是凤毛麟角,现要能成就这位虚岁仅十六的小郎君得此光绩,不说后无来者,也已是前无古人了。
  落在汗青之上,便是他文治清明,人才辈出的最佳佐证。
  然而重赋轻论的科场旧条、规程范例皆为先朝所定,多年来一直无易,蔡齐卷之赋,又确优于陆辞卷之赋许多。
  要将这片极得他心的论落在榜眼,他断不舍得;要破格提此论作者至榜首,他就得破了旧制,恐会惹来争议。
  赵恒犹疑许久,索性将几位考官召进殿来,将事态说明,再听他们讨论。
  寇准一听被拟在头两名的都是北人,顿时就抑制不住唇角得意的上扬了。
  在不知胶水人蔡齐是圆是扁,倒对陆辞有零星了解的情况下,他率先出列,铿锵有力道:“依臣之见,进士只重诗赋,则不近治道;诸科仅试对义,侧念诵之工,则罔究大义。长久以往,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举子济济盈庭,然有才识者不过十知一二。陛下若求理道,则不应以雕篆为贵,而需取士之实矣。”
  赵恒虽因这‘傻呆’的寇老西有时说些极不中听的话,做些惹他不痛快的事,而越发不喜欢他。
  但今日这话,却说到他心头上去了。
  忽略掉最后几句教训他办事儿的语气的话,几乎能让他舒舒服服地点点头。
  不错,他想点陆辞为状元,可不只是对方的模样气质好的缘故。
  然而真正下定决心,可不能光听寇准一人的。
  于是赵恒又看向最为倚重的宰相王旦,笑问道:“王相公认为如何?”
  寇准瞪大了眼,狠狠盯住了被点名的王旦。
  王旦假装没看到寇准对他挤眉瞪眼的一系列疯狂暗示,只咳嗽了声,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此子位列榜首还是榜眼,且是小事,然见微知著,可知今贡举之弊也。自先朝以来,贡举取人先诗赋而后策论,却令举子不根经术,不本道理,只凭诵读诗赋,死背子集,便可剽盗偶俪,以应试格。然仅习诗赋,仅重诗赋,所得之技能,实不足以为公聊。世间虽亦有两者兼优者,然奇才异士不可多得,不可一概而论。”
  王旦说话缓缓,语气平淡,可内容却是前所未有的锐利,全然不似他平日给人的温和印象。
  王旦所看到的,显然不是陆辞会成为榜眼还是状元这种小事,而将这当成了劝说官家,对贡举制度进行大幅改革的好契机。
  然而他平日太过内敛,此话一出,不光寇准很是意外,连赵恒都怔了一怔。
  赵恒又问了平日最看重的几位臣子的意见,得到的都是清一色的“少壮时当求天下正理,而非闭门学做诗赋”的答复。
  他不由感到几分惊奇。
  此时此刻能立于殿中的公卿大臣,可都是通过重诗赋的贡举中选拔出来的。
  然时隔多年,他们非但不愿维护重诗赋的这一惯例,倒更似对此带起的风气感到深恶痛绝,一致认为‘诗赋浮靡,不根道德’。
  因官小言轻,但因得官家青眼,而也在最后时有了发言机会的晏殊,更是坦坦荡荡道:“只重诗赋取士,易令士人不晓世事,纵使高中,也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而无所适从。”
  寇准极难得地给了晏殊一个正眼:这南边来的混小子虽碍眼,关键时刻还是晓些是非明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