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323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第323章

小说: 升官发财在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书省门下政事堂常事不过五员,在王曾被擢至三辅、腾出参知政事一席时,就不知有多少人盯着。
  陆辞如今走马上任,纵使是他们意料之中,也难掩希望落空的憾然。
  而对赵祯而言,小夫子久违地出现在朝堂上,还是位居极前列,属于他毫不费力就能一眼看到的好位置,单是这点,就实在令他欢喜了。
  今日朝中并无要紧军务需庭议论决,陆辞伫立在前,坦然地沐浴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打量目光中。
  他的确没有一丝一毫的心虚或不安——连宗珂这一异国他乡,直面隐然动怒唃厮啰,他且能泰然以对,更何况只是些审视嫉妒的眼神呢?
  甚至在留意到小皇帝故作正经、却三番四次将目光向他所在的方位投来时,陆辞还微扬唇角,眉眼弯弯地回以一笑。
  在平泛无波的一场朝事后,平静散朝,陆辞不疾不徐地跟着一干宰执同僚,往大殿西侧的议事堂去了。
  等他们一行人走出殿门时,其他的升朝官已退了个干净,一直维持着正经威严模样的寇准,这会儿也憋不住了,大步朝他走来,冲着他肩头就是狠狠一拍,操着大嗓门道:“好你个陆狡童,我虽早知你有此一日,却不想来得这般快!”
  寇准虽已过耳顺之年,手劲却足得很,这猛一拍上来,若非陆辞早有准备,怕都得被拍个趔趄。
  寇准不知,只见他轻松稳住,心里对他顿时更加欣赏了。
  落后几步的李迪这会儿慢悠悠地走上前来,笑着拆台道:“寇老西儿不是念叨这日念叨了老久了么?何故作此讶态?”
  寇准老脸一黑,恼羞成怒道:“你这促狭鬼就好捏些瞎话!”倒是不继续朝陆辞‘动手动脚’,而是率先迈开大步,把刚追赶上来的李迪甩到了后头。
  还没走开几步,寇准却又回了头,不解地催促道:“还在原地愣着作甚?还不快走!”
  “仍是这既暴又急的性子。”
  李迪长长地叹了口气,仍是慢条斯理的模样,故意与陆辞并肩,二人不远不近地跟在寇准后头。
  被拉下来、还未来得及开口的王曾一派坦然,冲面露尴尬的另一位参知政事张士逊轻轻点头,也跟了上去。
  陆辞被俨然一副要‘罩’他的得意样的寇老西儿领到了政事堂,哪怕他已来过这里多次,仍然满是耐心地听着寇准‘纡尊降贵’地给他样样讲解。
  待寇准大致过够了给喜欢的小辈介绍自己地盘的瘾,才意犹未尽地将他领到了刚腾干净不久的一张案桌边,命令吏人把一套崭新的文房四宝摆上。
  寇准一转过身,左前侧的王曾就笑眯眯地凑近了些,低声揶揄道:“寇相当真无意招你为外孙女婿?”
  陆辞哭笑不得道:“王相!”
  王曾此时这幅看好戏的模样,倒是同私下里会读柳七那些话本的印象渐渐重合起来了。
  王曾还不知自己私藏而忘了一道带走的书已叫陆辞发觉,正要再说些什么,陆辞便忆起柳七的嘱托,把画轴取出来,递了过去:“受柳兄之托,将此画交予王相。”
  “哦?”
  王曾竟也颇意外,拿在手里后愣了片刻,才回想起来缘由,笑道:“坊间传言倒也全非胡编乱造,柳娘子待陆三元,的确是痴心一片了。”
  陆辞一挑眉:“王相何出此言?”
  “我慕柳景庄墨宝久矣,却因他落笔皆随性,一画难求,我四处求购,也未遇着愿出让者。”王曾对这幅画轴不急打开,却显得很是爱不释手,摩挲不断:“却不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遍求不来的柳景庄画作,这会儿会由人主动送到他手里,原因还能是为了什么?
  显然是柳七想让他对自己的挚友——陆小饕餮多加照顾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中书门下为宰相机关,简称中书,负责主管全国民政事务以及重大的军政事务。中书的办公和议事场所为政事堂,即宰相府。‘中书在朝堂西,是为政事堂’
  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中书门下为政事堂,习惯上的称呼,但中书门下是宋廷的中央政府,主要掌管民政事务,与掌管军政的枢密院合成二府。所以中书门下是一个兼具政务决策与执行的实体机构,而政事堂仅为中央政府即中书门下的议事场所,只是宋人习惯把宰相的议事场所代指为宰相机构。(《北宋前期的宰相府》)


第三百七十一章 
  夜里,柳七懒洋洋地躺在厅里唯一那把摇摇椅上,一边有一阵没一阵地晃着,一边宛若无意地冲刚回来的陆辞发问:“到底是头日,摅羽于政事堂中理事时,不知算否顺畅?”
  陆辞施施然地走到他身后,冲着那张摇摇椅背便是不重不轻的一脚,却足够让柳七猛然往前撅去,小唬一跳:“尚可。”
  “仅是尚可?”
  暗搓搓地等着表扬的柳七,姑且来不及为方才的突然‘袭击’而生气,而先对这简略的答案不满起来:“王相……就不曾对你多些关照?”
  陆辞轻轻地叹了口气,仗着柳七还在摇摇椅上坐着而产生的偌大身高差距,在好友的头顶上猛揉一把:“头天便贿赂同僚,如此胆大包天了,未被当场呵斥逐退,已算好了。”
  柳七冷不防地被揉乱了发式,也未赶得上他的吃惊,当场信以为真,刚扭过头来要问个仔细,就通过陆辞面上难以掩饰的笑意而得到答案了。
  他既气又乐:“好你个小饕餮!我为你这新参政的走马上任,可前前后后操了不少的心,你却这般戏耍我作回报!”
  “娘子此言差矣。”陆辞理直气壮道:“你我形影不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既是一家人,何必谈‘回报’这种两家人才有的话?”
  柳七:“……”
  他从前拿话本子里的桥段逗弄好友时,对方好歹还会面上平静、实际羞恼、令他从中得些乐子。
  结果几年下来,友人的面皮厚度与日俱增,不仅对那广泛流传的言情本子很是泰然,还顺理成章地反调侃起他来了。
  见柳七被堵得哑口无言的萎靡模样,陆辞不由笑了,牵着好友的手,温柔缱绻道:“柳兄这般深重情谊,我除非是长了双不识好歹的鱼目,不然是决计不能忘的……”
  就在柳七被陆辞的甜言蜜语哄得满心熨帖时,于张士逊所在的相府中,则弥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氛。
  张士逊的夫人季氏,自门口亲迎夫君进府后,就察觉出他始终闷闷不乐,也较平日寡言少语得多。
  在晚膳过后,张士逊的心情仍不见有丝毫好转,季氏再忍不住,温柔询道:“夫君可是遇上甚么烦心事了?”
  朝堂之事,她固然一无所知,但对中书门下政事堂将多出一名与她夫君同阶共事、且早称得上大名鼎鼎的陆辞陆参政一事,还是略有耳闻的。
  按她所知,今日正是陆参政于中书门下出任的头一天。
  莫不是这位年轻气盛便名声在外的陆参政为人轻慢傲狂,给她夫君气受了?
  张士逊一丝不苟地端坐于高椅上,手捧茶盏,正神游天外,听得夫人忧心忡忡的发问,也是好半晌才回过神来,叹着气否决了:“不曾。”
  确实不曾。
  今回早朝并无要务须议,议事堂里难得清闲,而位高权重的宰辅们,则净是围着新参政转去了。
  对张士逊的回答,季氏半信半疑。
  若一切顺遂,夫君岂会一直是这幅怏怏不乐的模样?
  她嗫嚅片刻,终是小心翼翼地又问:“该不会是陆参政他——”
  “没影的事,休要胡言!”
  听得话头,张士逊已是皱起眉头,想也不想地制止了夫人再往下说。
  季氏不料他口吻严厉,不由瑟瑟:“……是。”
  张士逊叹了一声,缓和语调,低声道:“相府不比自家,当心隔墙有耳。”
  参政府中的仆从,除却小部分是追随他们多年的家仆外,大多是宫中所派至府里的。
  不论监听有多严密,但凡是对深得圣心的陆辞稍有不利的言论,张士逊都宁可再三小心,以免被有心人拿去做了话柄。
  况且,他对陆辞这位年岁连他半数都不足的新同僚,也确实不存在任何恶感。
  ——不过是自己不愿承认的些许的妒心作祟罢了。
  如今的三辅二参,除却自己以外,仿佛都与陆辞极为熟稔:寇准这素来是犟脾气的老资历,愣是对陆辞十年如一日地另眼看待,三番四次地为其挺身而出,毅然求情、慷然举荐;李迪与寇准为共事多年的好友,交情看似不温不火,却总是同进同退,观其对陆辞,虽不至于似寇准那般毫不掩饰偏爱,也明确地表现出了欣赏;就连新获晋升、前程光远的王曾,也一改往常不与其他朝臣于私下走动结交的做派,常有私密耳语……
  反观自己,分明早陆辞月余入中书省,同他们也仅是平淡的同僚之交,哪里抵得过陆辞所得的亲密。
  张士逊越想越不是滋味。
  遥记当年的王旦王相公,也是如此:自己彼时受皇命,需进拟江南转运使名目时,因敬慕对方德高望重,曾专程到中书省来,毕恭毕敬地请求对方指示。
  王相对他予以肯定,却始终只是公事公办的态度。
  然而这么不偏不倚,为人公正无私的相公,却在临终前特意召陆辞前去……
  陆辞为何如此好命,总逢贵人关照?真是仅凭政绩,还是也靠了一副天生的好皮相?
  张士逊自认绝非好妒之人,但纵观朝野上下,能扪心自问当真不嫉妒陆辞境遇的,怕是屈指可数。
  陆辞凭什么得官家那般信重?
  若说官家重情,是看在东宫时那份师生情谊才对提拔陆辞念念不忘,他当年担任的职事,可是太子詹事、除右谏议大夫、兼为太子右庶子。
  真要论师生之缘,那他该得的,理应远比陆辞那仅做了大半年的左谕德要来得多。
  而官家待他固然客气尊敬,磨勘擢升时,也的确给了他不少照顾,但除这外,至多是偶然几句关怀问询,再无其他了。
  若无陆辞这一鲜明对比的存在,他或许也早已心满意足了吧。
  张士逊遗憾地叹了口气。
  ——多想无益。
  他勉强打起精神,提醒自己,今日因陆辞主要被那三位宰辅‘占’去了,不曾与他说多的话,但真要共事时,他们同为参政,还是尽可能地少些矛盾,多些亲睦的好。
  张士逊终于将纠结心绪理清,慢慢进行排解,却不知他白日里虽费力掩藏起的这些愁思,根本没能逃过当时在场的所有人精的法眼。
  寇准在向夫人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通陆辞初入政事堂的‘小可怜样’、自己又是怎的英明神武、宽宏大度,对其予以慷慨接纳后……面对夫人那似笑非笑的质疑,他连忙抛出了张士逊来增加可信度:“夫人有所不知,那张顺之的脸皱了一整天,就没松开过。”
  面对夫君的孩子气的话,夫人无奈地摇了摇头,委婉提醒:“夫君仅长张参政三岁。”
  “哪怕只长一日也是长。”
  寇准满不在乎道:“我与张顺之共事虽算不得多长,却是相识多年,他那人我清楚得很。从他能琢磨得出‘别头试’的主意,也知晓避嫌来看,是个办琐事上绰绰有余、亦能不存私心的清白人。只是他那度量不足,匮乏远见与大局的毛病,到底是个要命的瑕疵。”
  夫人温婉笑着不说话,寇准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在我看来,他心里对那狡童有些嫌隙其实也不坏。总比拿他那畏手畏脚、毫不果断的一套教坏了这根好苗子的强。”
  张士逊会不快活,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在不少视资质辈分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的朝官眼里,被陆辞这个岁数轻得不像话,却无处不压得他们死死的青年轻松赶上……绝对不是桩能让他们笑得出来的好事。
  夫人笑道:“你向来是个风风火火,做事雷厉风行的,张参政好四平八稳,自然不如摅羽对你脾气。”
  “夫人这话可就说错了。”寇准哈哈一笑:“真要论四平八稳,恐怕耳顺之年的张顺之,还抵不过陆狡童呢!那狡童也不知怎么长得,天生心眼多得很,先帝都一眼瞧出他八面玲珑、狡诈圆滑,哪里真是甚么风风火火?别看他常有惊人之举,但除却他以自身为诱饵、戏耍夏军、争取筑城时机的那回外,他那些个看似大胆的举动,背后全是周全缜密的考虑,绝非甚么胡来的莽夫!”
  既有心思缜密、步步为营的大局观,又有危难时愿置前程性命于度外、孤注一掷、只为护百姓周全的豪勇,这样的一块宝玉,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青年才俊——这,才是他最欣赏陆辞的原因。
  夫人好心为张士逊说了句话:“似摅羽那般出挑的,的确世间少有。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