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227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第227章

小说: 升官发财在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寨。不过,以后张亢继续实施修筑堡寨的计划,却遭到个别上司的阻力。庆历四年,张亢升任并代副都部署、河东沿边安抚使兼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负责河东中北部的防务。他积极主张在麟、府与西夏接壤地区扩建堡寨。此时,“庆历新政”夭折不久,主持其事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离朝,六月间,以河东、陕西宣抚使的钦差身份出使河东。范仲淹长期在西北抗击西夏,富有军事经验,所以对张亢的计划予以支持,并奏请宋仁宗下诏,令张亢负责完成这一计划。但是,并州(今山西太原)知州兼河东经略安抚使明镐却不同意。按照当时官场规矩,明镐是河东地区最高军事统帅,是张亢的顶头上司。所以,明镐屡次下达停修的公文。倔强的张亢并不买账,表示:自己受诏行事,也不怕得罪长官。他将送来的每道牒文也不开阅,都封存起来,督促部下日夜赶工。等到全部竣工后,张亢才将那些公文启封,同时上奏请罪。如此一来,河东前线的防御大大增强,每年还可以减少戍兵万人,日后韩琦经略河东时,看到这些堡寨也称赞张亢的远略。不过,张亢虽没有受到处罚,却开罪了明镐。
  张亢作为称职的将领,还有其他值得称道之处。他驭军严明,领兵驻扎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好的口碑。他善于使用间谍的特长,特别为宋人称道。在著名文人苏辙笔下,还保留了张亢用间的生动故事。说的是,张亢在镇守高阳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期间,为掌握辽军动向,不惜花费重金招募间谍。某日,有一人来见,要他屏退侍从再告以要事。张亢先将其谩骂一番,然后才打发走身边随从。来人对张亢说:你使钱如粪土,但所用非人,不如用我。张亢又对其胡乱骂了一顿,佯装不懂,此人只得告诉内情。原来,该人外甥女不仅容颜秀美,而且能歌善舞,自被契丹人掠去后便受到国主的宠幸。最近,其外甥女派人到本朝境内买东西,他便想借机了解契丹人动向。张亢非常重视这一关系,不仅赏给大量金钱,而且将自己喜爱的一条“紫竹鞭”也给了间谍。从此,辽军一举一动都能及时掌握。的确,为了搜集重要情报,理应舍得花费资财。然而,张亢的这些做法未必能获得文官们的理解,尤其是别有用心的人(所以之后倒大霉了)


第二百五十三章 
  就如滕宗谅所预料的那般,甫一收到陆辞的来信,朱说在惊喜之余,不假思索地就要写应承的回书。
  若不是待他飞快研磨好墨,正要下笔的前一刻,眼角余光瞥到他的陆兄在信末强调‘望深思熟虑,不急盼回书’这一行,怕是已然一挥而就了。
  出于对陆兄一贯的敬意,朱说老老实实地停了笔,勉强按捺住激荡的心绪,捧起书信,将那熟悉的字迹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地读了数遍。
  紧接着给自己亲手倒了杯茶汤,细细思忖,似陆兄所叮咛的那般,好生斟酌。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朱说……最后还是理所当然地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放弃好不容易考入的馆职,无异于将清贵而不失锦绣的前程推去,在无数从政报国、一心出将入相的同僚看来,显是不可理喻的。
  但朱说思来想去,除却那么点因日后再不能轻易借阅珍稀典籍的惋惜外,竟是仅余跃跃欲试。
  郎君砥砺读书,自当俯仰于天地,无愧于万民。虽应以修身为本,但岂能满足于独善其身,仅行光明坦途,而避崎岖坎路?
  况且在他那看似未卜的前行路上,可还有陆兄这么一位更早就痛痛快快地将陛下亲擢的馆职舍弃,另辟一条务实去华的蹊径,于逆境中不改素志,真正‘大雅、大忠、至直’的君子,在前潇洒领路呢。
  一想到自己在馆职这些年孜孜不倦的自学,将成为协佐最令他敬重的陆兄的底气,亦可不再过那‘观民患,何以自安’的日子……
  朱说心里就满是雀跃。
  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外放任职,或是西北守边,皆能利国利民者,方为良相。
  要是叫陆辞知晓,名垂青史的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希文公,竟会将他视作‘修身甚严,行为高尚,内敛谦退’的道德标杆不说,还将他那喜好美食的‘缺点’也理直气壮地美化为‘合乎性情、清白有德义’的日常喜好的话……怕是脸皮再厚也扛不住了。
  朱说将慎虑后的决意写入信中,还未等墨痕干透,因赴了场同僚间的小酒宴而耽误了好一阵的柳七,也哼着小曲,微醺着回来了。
  几乎是在听到友人熟悉歌声的那一瞬,朱说就如条件反射一般,将墨迹未干的信纸‘唰’地一声抽走,迅速挪到窗边,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拉上遮光的小帘帐,边上象征性地摆上几份公文。
  后知后觉到这都是躲藏掩盖的举动后,朱说不禁一僵。
  ……自己究竟是在做什么?
  喝了点喜欢的小酒,又参加了小诗会的柳七,此时心情极好,见朱弟房里灯还亮着,便笑嘻嘻地走了进来。
  因两人同住多年,当初再怎么生疏,现在也极熟稔了,自然不必多此一举地去敲门。
  他直接使劲儿一推,就将门推开了来:“朱弟好勤奋,这是又在挑灯夜读了?”
  对这进了极为清闲的馆阁后,却从未有过片刻懈怠,无时无刻不在念书的朱弟……柳七也早由开始那不时地劝他多做些交际,到后来的彻底习以为常了。
  即使刚才还经历了一番内心拷问和谴责,朱说在坦白还是继续隐瞒之间,还是鬼使神差地选择了后者。
  他面色如常地将柳七上下打量一番,口吻轻松地猜测道:“柳兄这是饮了半坛罢。”
  “这你可就错了,”柳七丝毫未察觉出一向最坦诚的朱弟耍的这出先发制人的小把戏,更是半点都没往最无兴趣的公文堆里瞧,兴致勃勃道:“不过饮了三杯!”
  朱说微微一讶:“柳兄虽非海量,但醉这般轻易,倒真是头回见着。”
  “你记性倒好。”对自己甚佳的酒量,柳七还是颇得意的:“今日宋老丈得了坛最醉人的九潭春,喊我去尝尝,果真后劲是厉害得很,你下回也该去试试……”
  一边听着醉后大舌头的柳七的喋喋不休,朱说一边认真地点着头,目光则不时心虚地往那应已干得七七八八的信纸方向看。
  不知熬了多久,才将谈兴颇浓的柳兄送回房里洗漱。
  朱说把信小心封好,心里还在为故意瞒着柳兄而暗暗内疚着。
  这人啊……果真是不能做亏心事的。
  他其实是清楚的:一旦让柳兄知晓陆兄来信相邀之事,肯定会闹着不让厚此薄彼,非要跟着去不可。
  如此一来,既让柳兄在冲动之下,离了甚得趣的好职事,也会让并无这一打算的陆兄颇感为难罢?
  这么想着,极少做‘恶事’的朱说,总归能感到心安些许了。
  朱说这处一应承,得陆辞事前上疏陈明过的小皇帝,以及李迪和寇准为首的政事堂,再添个同晏殊这位前知制诰交情匪浅的林知制诰,新任命一下达,自是一路畅通无阻。
  等柳七得到这一令他无异于五雷轰顶的消息时,做贼心虚的朱说已收拾好行囊,一脸忐忑地站在他跟前,准备负荆请罪了。
  柳七恍惚问道:“……何时的事?”
  尘埃落定,朱说再瞒不下去,闻言老实回道:“三日前。”
  “好你个朱弟,”这几天里根本没听到半点风声,以至于没做出丝毫反应的柳七登时深吸口气,悲愤万分道:“你分明是特地瞒着我!”
  恨啊,怪他太轻信人哇!
  柳七郁卒得就差捶胸顿足了。
  他哪儿能料到,从来心思坦荡荡的朱弟,竟也有不做君子的时候!
  朱说被说中不可告人的小心思,当场羞愧得哑口无言,只有懊恼地垂首,沉默认错了。
  他跟个闷葫芦似的,一脚才轻轻碰到,就已骨碌碌地滚得老远,饶是柳七满腹委屈,一时间也被堵得出不来,进不去。
  他心里也认定了,拥有能让朱说这严以律己的真君子做出‘违心事’来的本事的,除陆辞外不作他想。
  认准了罪魁祸首后,清楚这会儿再去自请赴边关,也已为时过晚的柳七,无可奈何之下,只深深地冲着满脸愧疚的朱说叹了一口气。
  认为已成功勾起对方的负罪心后,他便愤怒地跺着脚,怀着满腔苦闷回了屋。
  门刚一虚掩上,朱说就悄悄地竖起耳朵,凝神听了起来。
  柳兄要做什么?
  在一阵桌椅被粗鲁拉开,彼此碰撞的野蛮响动后,柳七哼唧几声,就传来了笔尖走在纸张上,发出细雨落地的沙沙声。
  捕捉到这一轻微动静后,朱说立马安心了。
  ——多半是柳兄为宣泄这无处可走的郁闷,又去创作新的小唱曲,以控诉陆小郎君的负心薄情吧。
  赶在这篇新作开始流传于市井中前,得了正式任命的朱说已拎上行囊,狠狠心赁了匹脚力最好的马,再雇上一名下仆,就做好了要居住多年的汴京的准备。
  离开宅邸前,他特意往柳兄的寝房走了一趟,只是在门上叩了好几回,都不闻应声。
  他猜是柳兄多半还恼着自己的知情不报,心中五味陈杂,亦只有紧了紧包袱带子,放轻脚步走了。
  然而骑在马背上,通过御街,往城门去的朱说不知晓的是,早在天还没亮时就已起了身的柳七,此时正臭着脸,斜倚在一茶馆三楼的窗边,拨开一点竹片做的小帘,一声不吭地往下看。
  等朱说的身影很快消失在道路转角后,柳七才收回目光,轻哼一声。
  以为这样就能叫他放弃了?
  痴心妄想!
  一出西城门,刚一路过驻马驿的朱说,便被一生得五大三粗、膀大腰圆的旅人所唤住。
  “这位郎君,”此人相貌气质无一处不透着粗犷,说话却是斯斯文文的,还先一丝不苟地冲朱说行了一礼:“可否恕在下冒昧一问?”
  朱说微愣:“但说无妨。”
  “多谢郎君。”说话时,这人抬起眼来,大大方方地将朱说打量几眼,忽然笑了:“若在下所料不差,您可是朱姓,此刻要往秦州去?”
  朱说被一语道破身份,虽不解缘由,仅是轻轻颔首,不慌不忙道:“还未来得及请教你名姓。”
  对方咧嘴一笑:“在下姓张名亢,亦是奉诏,要往秦州去的。”
  原来张亢终于得偿心愿后,连诏书都未曾捧热乎,就急匆匆地收拾了行囊,赁了马匹。
  因嫌家眷磨蹭,他索性只带了一名下仆和那几本翻得烂熟的书,再遣人去跟兄长说一声,就预备轻装简从地先行上路了。
  今日会在这处驿馆等待,原因则出在他临出门前,一位友邻好心提醒既有意赶早,应还来得及与那位和气而寡言的朱希文同行。
  张亢虽不耐烦同些假斯文道义的为伍,也从不曾听说‘朱说’这人,但在得知对方同自己一路不说,还与他的顶头上官陆辞交情匪浅,理所当然地燃起了几分兴趣。
  他容貌虽生得粗鲁些,但能在殿试中夺得二甲之位的,又怎么可能真是什么莽夫?
  不过是懒得应付,懒得精明罢了。
  如今见朱说一得诏令,便早早出发,而不似那些个心不甘情不愿的拖拖拉拉,不至最后期限才动身的懈怠样,更是让张亢心中平添几分好感。
  再便是张亢心忖,秦州虽不大亦不小,日后能与朱说共事的可能微乎其微,但能问出些关于陆辞的事儿来,才是至关紧要的。
  哪怕再合不来,也顶多是忍上这一路罢了。
  ——打着这么一张如意算盘的张亢,便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听传言中‘沉默寡言、一心读书’的朱希文,吹了整整一路的陆辞彩虹屁。


第二百五十四章 
  十日一晃而过。
  当一路日夜兼程,一身风尘仆仆的张朱二人,并肩站在秦州城门前时,张亢一边偷瞄专心惊叹城墙巍峨的朱说,一边发自内心地松了口气。
  可算是要结束被人日日提,夜夜提陆三元那些个辉煌政绩的日子了!
  想起翻来覆去地听陆辞光辉事迹的滋味,张亢便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噤。
  若他哪日志得回京,定要将那建议自己与朱说同行、道对方一向沉默寡言、不好言辞的可恨友人,狠狠揍上一顿才行。
  ——要是连夸赞起那位‘陆兄’时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朱希文都能称得上‘寡言’的话,那恐怕这天底下的大多数人,都当得起‘惜字如金’这一词了。
  朱说好似浑然不知一脸真诚地附和了他一路的张亢的心有余悸,兀自欣赏完高大雄伟的城墙后,便笑着小声催促还在原地发愣一样的旅伴:“张如京使不必于此时贪看城墙,还是先进城吧。”
  张亢才意识到就因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