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184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第184章

小说: 升官发财在宋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他这般光明磊落,脚踏实地,原本想错他的军士们不禁彻底收起成见,相处起来也多了几分佩服和亲近来。
  因过于忙碌,唯有在夜深人静时,他偶尔半夜惊醒,才会安安静静地躺在榻上,放纵对公祖的思念。
  ——不知公祖现在在做什么呢?
  狄青翻了个身。
  ——会不会,偶尔也想起自己?
  为这个十分厚颜无耻的念头,狄青不好意思地又翻了个身。
  ——可有好好用饭,好好歇息?
  不翻了。
  他虽做梦都想常伴公祖身边,也一直怀念与公祖朝夕相处的亲密日子,但更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公祖而言形同累赘,而知晓克制的重要。
  不管能在兵营待上多久,都得抓紧时间好好锻炼,才不算浪费公祖一片苦心。
  好好干吧。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 榷场:
  大宋朝和北方邻国有边境贸易市场,在两国交界地带,叫作榷场。到了榷场就相当于到了边界,一脚国内一脚国外,可以自由出入了。比如北宋在澶渊之盟后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设立了对辽榷场,而辽国也在自己境内的涿州新城和朔州南设置榷场。
  关引不容易申请,榷场也不是总开放。
  关引上面写着姓名,准备卖的货物名称和数量,从哪个口岸过境,到哪个榷场去,还有州税务局长的签字。
  以及第一、时间有限制。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规定,过境贸易限期五日,到期不回,强制遣返,私下藏匿,抓住以偷渡论处。
  第二、出境不得寄送书信,否则就有里通外国、泄露情报的嫌疑,被举报查获就要判刑。
  第三、严禁夹带违禁物品。这里尤其要注意:出国不可以带钱,金银铜钱都不行。根据大宋法律,最严厉的时候带一贯铜钱就要处死。此外,粮食、书籍也是违禁品,私自贩卖到国外一样是重罪。
  (《活在大宋》)
  2。关于边境贸易和招抚,其实都是历史上王韶做的。不过他出生在1030年,这会儿还没出世。
  记得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在元宵节被拐、却机智找到对的人求助,最后得以脱身的小孩子吗?
  就是王韶的幼子。
  ……王韶来到西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活动,先招抚了岷州(今甘肃岷县)地区吐蕃部大首领俞龙珂。据记载,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他仅率数骑亲赴其腹地大帐,推心置腹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此招抚俞龙珂麾下十余万口。朝廷特为这位豪爽的酋长赐名“包顺”(据说是因为他仰慕包拯包公为人而提出要求姓包,朝廷特意予以满足),并封赏官爵与财物,使这支势力成为归顺天子的臣民和武装,日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韶颇有头脑,他清楚一味安抚或单纯用兵都不能收到长效的结果,昔日诸葛孔明收服西南诸部便是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所以在旗开得胜后,他放开手脚从事更为广泛的边关建设,初步尝试用经济手段配合军事行动。为此,他组织各族边民开垦荒地,发放农具、种子,既解决了这些人的生计,也满足了部队的军粮供给。当他了解到牧民饮食生活中离不开茶叶时,就利用川茶与各部族交换马匹,通过互市贸易,彼此受惠,还赢得周围部族的欢心。一些内地商人也被他招揽来,又进一步丰富了贸易的品种,像绸缎之类的奢侈品也成为酋长头人家的喜好之物。要说中国以后长期出现的茶马贸易,其实正肇始于斯。(《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


第二百零四章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陆辞并不急于着手将构想实现,而是将一条条策按轻重缓急、达成难易整齐列下,再挨个进行仔细陈述,还把搜集来的相关资料也囊括进去以加大说服力。
  策论本就是他的绝对强项,经过这几年来不间断的任官经历,这项能耐更是得到充分锻炼,加之手头资料充足,落笔时自然也得心应手。
  他未耗费太长时间,就将沉甸甸的几摞资料,取得精魄,总和整理成一篇近两万字,却字字条理清晰、精彩凝练的《安边策》来。
  而这篇献策要去的地方,当然是太子东宫,而非朝堂之上。
  倒不仅是他与太子向来亲密——即使出任地方官职,也不曾断了联系的缘故。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唯有精力充沛、踌躇满志的太子殿下,会倾向进取,为他所描绘出的宏图所动。
  换作要吃檀渊之盟一辈子的老本、还沉迷装神弄鬼、和气生财的官家赵恒的话,哪怕不因在气头上而瞧一切与他有关的事务都不顺眼,陆辞怀疑,对方恐怕也会因为‘字太多懒得看’等可笑原因,将其忽略过去。
  在奏疏得到回应之前,他是不会做任何大动作的。
  陆辞对朝中那层出不穷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自是心知肚明。别的不说,就他崭露头角,于馆阁任职时,不也有一位荒唐可笑的上官借那包零食为由,向台官告发,道他贪污受贿?
  现他年方及冠,就已官居从三品,朝中可谓是独一份的,自是树大招风。
  即使已被谪出京城,又被皇帝厌弃,看似一蹶不起了,但明眼人更清楚,这不过是寻常的一次宦海沉浮、势力轮转。
  只要有太子的信重摆着,陆辞复起归京,也只是迟早的事。
  若说他知秦州,就等同于彻底避开了斗争漩涡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此时此刻的庙堂中,绝对少不了虎视眈眈、要伺机对他进行赶尽杀绝的政敌的。
  因此,他需得早早报备,防上一手才是。
  陆辞素来是个好讲究未雨绸缪的,尤其涉及到与其他部族的邦交、贸易,公使钱的经营,和修建堡寨工事等敏感事宜,更当慎之又慎。
  否则一盆‘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甚至‘勾结外敌’的污水泼上来,哪怕拿不出实际证据,单是查证过程,就得伤筋动骨。
  即使要因此耽搁上十天半月,也比予人话柄,埋下祸端的强。
  陆辞将奏疏加急送出后,就片刻不愿耽搁地,开始着手筹备先头事项了。
  不论献策能被采用多少,先头工作提前做好的话,也能省下大量时间。
  在耐心等待和准备的过程中,忙碌程度稍减的陆辞,还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两个每日雷打不动的习惯:一是问狄青在兵营里训练得如何,二是进兵器库查看修护进度。
  每隔个三五天,他还会亲自进趟兵营,观看兵丁们的训练。
  当他站在高台上,微微笑着往下看排练军阵的军士时,所有人都没能猜到,那眉眼额外好看的郎君,竟然就是秦州新任的知州。
  真正见过陆辞真面目的,在这日前到底只在少数,大多数人只是从他们口中听说新知州是个模样好、爱笑的俊郎君,可真正看到后,还是都不折不扣地吓了一跳狠的。
  看着还没他们的岁数的一半大,就已经是朝中三品大员了!
  又有人忍不住瞅了眼自陆辞露面后,就额外精神抖擞、两眼放光的狄青一眼,心里嘀咕。
  说是俩弟兄,模样咋不相像呢!
  陆辞也不知为何,在巡检过程中,自己分明未曾费神去寻找,却轻而易举地发现了混在其中、位置也并不特殊的狄青。
  狄青本是一副分外卖力的积极模样,被他发现后,倏然变得激动不已。
  陆辞有些忍俊不禁。
  ——自家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在多看了几眼狄青后,陆辞就将目光收了回来,认认真真地观看起将士们的训练来。
  同他那日被迫跳湖、游到金明池一带时意外撞见的禁军训练相比,秦州训练军士的方式,其实算得上大同小异。
  除了教习使用不同兵器进行格斗,就是演练阵法了。
  所谓演练阵法,与后世的步法军训,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鼓声为节,骑兵四习,步兵五习,以教坐作进退。
  形式上颇为整肃可观,但陆辞等了半天,也没等来实战部分,不由询道:“此式有益军容纪律,然实战难行,何不解镫以弓弩试射?”
  听他提出这新奇要求,候在边上的两名武官犹豫片刻,还是应声吩咐下去了。
  陆辞又问起营中共有几种常用的弓弩,很快得知,营中一共设有三种弓,从一石到八斗;弩有四种,从二石八斗到二石五斗。
  他当场决定:“从今日起,军中训练,亦要加强持弓操弩的阅习。”
  眼看着堡寨一时半会修不起来,而经他提点过的那些工匠,对于床弩和燃烧、爆炸弹的改良暂时也还没有取得显著成果,那在打守城战时,当然就得靠射击来增强攻防能力了。
  见几人面露难色,陆辞微微一笑,当即许诺道:“但凡射技上佳,且愿教授他人射者,当登记在册,月底按弟子成绩额外有赏;当以亲为先,后重远,中‘的’数目最多者,也登记在另一册种;若飞鹰营名额有缺,则按此名册递补;再每月设一赛事,飞鹰营与其他营分开计名次……”
  尽管大宋的兵器以弓弩为主,但箭枝有限,耗费不少,并不是每路军队都供得起大量练习的。
  秦州虽不至于捉襟见肘,但也经不起过多的损耗。原先曹玮在时,是挑选出以李超为首的一干本就擅射的前骑兵,集中供应箭枝,加紧培养。
  而身为寻常步卒,则只要擅用以枪为主的长兵器,就已足够了。
  但总莫名觉得即将有敌军袭来、战事一触即发的陆辞,自然是不能满足于只有二十多擅射骑兵的飞鹰营的。
  全军的射术,都得培养起来。
  陆辞莞尔一笑。
  他与一个字儿得掰成两个花、到处小心翼翼的曹玮不同的是,他在赚钱方面还算有点本事,花起钱来,也可阔绰一些。
  毕竟要想让人额外做工,自发去修习多一门兵器,一昧强压是不行的,自然还得予以赏赐。
  对军俸微薄,还常遭拖欠的厢军兵士而言,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消息。
  若是飞鹰营的也参加进来,那他们这些临时抱佛脚的,注定就要白忙活一场。
  但分开算名次的话,可就有不小机会了。
  ——哪怕落到前十的最末,也可多得一匹布,一千文钱,顶的上一季的军俸呢!
  厢军们开始跃跃欲试。
  不管怎样,都值得平日多辛苦一点,做个尝试。
  见彻底激发起军士们提升射箭的热情后,陆辞淡淡一笑,冲一直盯着自己看的狄青飞快地眨了眨眼后,就继续一本正经地检阅训练了。
  这么似陀螺般不知疲惫地转了好些天后,陆辞先等来的,却不是太子的回复,而是‘权通判秦州军州事’的新通判。
  当他听得幕职官汇报时,那名新通判已轻车简从,一路长途跋涉,从前个任官地抵达了官署门前。
  陆辞不由一怔,面上只是云淡风轻地点点头:“我知晓了。”
  说起来,当初任汾州知州时,经王旦精心挑选过的汾州由于过小,朝中并不重视,并未分派通判去,才让他当初畅快大展身手,在屡作改革时未受到任何阻挠。
  以至于他习惯了无人擅权约束,都将秦州有通判监察之事给忘了个精光。
  陆辞蹙了蹙眉。
  尽管通判的官本位较知州的要低上不少,出身却多是正统进士,且其职责主具监督性质,往往靠年轻气盛,就能让知州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若这位新通判是个强硬固执,思路保守的,当真有意与他争权、从而故意处处为难的话,他虽能见招拆招,但难免束手束脚。
  陆辞还沉吟着要怎么同通判打交道最为妥当,门忽就被叩响了。
  说曹操曹操到。
  来叩门的,多半就是新通判。
  陆辞心念微动,将笔一搁,平静道:“请进。”
  随着门被轻松推开,进来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郎君。
  他眉清目朗,年岁顶多刚过而立之年,唇角似笑非笑地微微翘着,眉梢上挑,乌眸中满溢着盎然兴致。
  对毫无反应的陆辞,他将手中折扇‘啪’一声合起,走近陆辞跟前,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陆辞的眼睛,一边故意以不甚客气的口吻道:“陆知州可真是好大的架子,连通判前来述职,也不带露个面的?”
  陆辞终于回过神来,对这般‘挑衅’,仅是莞尔道:“若只是通判前来述职,头日的确是不必向我报备的。待明日正经来官厅处理事务,再打照面也不迟。”
  “不过,”陆辞慢悠悠地做了补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若来的是我多年不见的亲友,那自得另当别论。”
  听得让自己心里欢喜的话后,青衣官员再绷不住表情,哈哈大笑道:“方才能瞧见你百年难得一见的错愕神色,也不枉费我日夜兼程,要赶在你知晓前到此的苦心了!”
  这位秦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