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艺术 >

第1章

穿越艺术-第1章

小说: 穿越艺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穿越艺术》 总序作者照片(1)(图)




《穿越艺术》 总序作者照片(2)(图)




《穿越艺术》 总序作者照片(3)(图)




《穿越艺术》 总序作者照片(4)(图)




《穿越艺术》 总序现场签售照(1)(图)




《穿越艺术》 总序现场签售照(2)(图)




《穿越艺术》 总序现场签售照(3)(图)




《穿越艺术》 总序现场签售照(4)(图)




《穿越艺术》 总序滕矢初:用音符谱写人字的一撇一捺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作为大奖赛综合素质考核的评委,滕矢初先生那儒雅的风度、广博的学识、稳健的谈吐和善解人意的亲和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尊重和喜爱。他从第八届到第十一届,连续几届对歌手的点评,已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关注青年歌手大奖赛的一个亮点,以致最近这一届大奖赛的后半段,人们没有看到滕矢初先生的出场,不免有所失落。媒体和网上常常出现关于滕先生的报道,他本人也接到大量信函和电话。    
    滕矢初,作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指挥、中国电影交响乐团、中国广播合唱团常任指挥,天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及艺术指导,他常常活跃在舞台上,同时频频在电视上亮相。同时他还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经常要参加各种演出、会议,还经常受到各院校、各单位的邀请,去讲学,内容涵盖有音乐艺术、历史、哲学、教育等课题。他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    
    尽管如此,滕矢初先生一直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播知识,普及音乐。他的学生小到学龄前,大到成人。滕矢初以他特有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式,教育、培养人才。他的学生,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演奏水平甚至高于专业音乐学校的学生,不仅如此,他的许多学生,在学校也都品学兼优。    
    正如团结出版社的社长张宏儒在写给滕矢初的信中所说,我们是通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认识并记住您的。以歌手为核心的比赛,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您,喜爱您呢?    
    毋庸置疑,喜爱音乐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喜爱您传播知识的方式:稳健的风度、博学、诚挚和善解人意。    
    您的个人魅力无所不在,感动并鼓舞了我们,使我们渐渐地触摸到音乐的灵魂:深远的爱、美丽的生命韵律和涌动的激情。这让我们对您心存感激,不禁想起罗曼?罗兰告诫人们的话:“不要绝望,因为人类的优秀者与你同在。”    
    确实,滕矢初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和提高大众素质艺术教育的活动家。他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正像他的书名那样,已经“穿越了艺术”。当出版社与他约稿时,他并没有用大块的时间去写自己的成名史和个人传记,而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音乐的普及和大众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用了断断续续一年的时间来写作,用他自己话说,生活被完全改变了,不仅电视很少看,报纸也只能有所侧重地浏览,尤其到了后期的冲刺阶段,更是一切节假日和休息日都为之让路,节日都变成了劳动节。《穿越艺术》一书,主要涉及音乐、艺术、学习、教育、竞争、做人、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滕先生以他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索、精辟而独到的分析,将这些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阐述得既尖锐犀利,又娓娓道来;既结合现实,又有理性思考;既通俗易懂,又蕴含哲理,循循善诱,充满人文关怀。他的作品如同他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儒雅,博学,朴实,亲切。《穿越艺术》不仅对青年演员和演艺界人士有益,同时对我们当前进行“八荣八耻”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都是很好的教材。    
    滕矢初的自述    
    在音乐界,我常以不同的身份出现,有时指挥,有时弹钢琴,有时编曲配器,有时又涉及到音乐理论、评论,还进行讲学和教学等。经常有圈子里不同行当的朋友开玩笑说:又来抢我们的饭碗。    
    尽管我经常讲学,但真正进入到实质的写作之后才发现,演讲与写作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更不像在音乐上,无论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写配器,或是一句一句地练习钢琴,还是一段一段地排练乐队,我都是轻车熟路的。但真到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在纸上,并非易事。正像鲁迅先生曾讲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耍惯了棍,突然让他去耍刀,未免会很不顺手。因此,尽管我后来终于渐渐地进入了状态,但仍有诸多的地方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    
    书中涉及到的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我所熟悉的,也是乐于与大家探讨的领域,而教育年轻人的成长和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尽管有些是老生常谈,也许并不是什么时髦的话题,但我仍希望能写写它们。因为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些话题是绕不过去、终归要面对的;有些题目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少走弯路;还有些题目是希望唤起一些曾经被扭曲或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化的价值观念……讲的不一定都对,只不过是给大家多一个思考视角:“噢,原来还有人对这个事情是这么看的。”仅此而已。如果还能对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有所启示,那就更令我知足了。即便有不同的意见,因为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探讨,同样会令我感到欣慰。    
    年轻的时候,总希望有出国的机会,喜欢多到外面走走看看,这期间竟然一次也没回过故乡哈尔滨。人到中年后,开始留恋和思念起故乡,近几年更是找机会就回去看看。记得第一次回去的时候,下榻南岗波斯特饭店,半夜怎么也睡不着,竟然走到自己的故居道里区中国十三道街一带,转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去,陪同的人员说我像个梦游者。第二天又到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去寻梦,寻找我和姥爷当年的足迹,为此还引起了附近一些住户的高度警惕,恐怕不是被当成贼就是神经病患者,而我却惆怅良久,往事一一涌上心头……直到听身后两个大妈说:“这人怎么有点眼熟,好像在哪见过……”才赶紧钻进饭店老总刘延年给备的车里,溜之大吉。因而,当我在书中一次次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故乡、童年和姥爷时,旧情旧景历历在目,触景生情,常常不能自已……仿佛多年以后,在心里又给姥爷扫了一次墓、上了一回坟,我用这种方式追忆童年的梦幻,祭奠我的启蒙人,从中使我的心灵也得到了慰藉。


《穿越艺术》 总序编辑和社长眼中的滕矢初

    团结出版社的编辑吴波回忆说,2004年11月1日,滕先生来我社拜访,与张社长、吴波和张晶晤谈。正如滕先生在本书后记所言,这次见面“聊得很投机”,“一见如故”,大家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随后几天,我们与滕先生一起商讨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鉴于滕先生工作繁重,我们曾建议由他口述,我们整理成文,但他坚持自己写作,以便更准确地把自己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以及对教育、人生等方面的体验呈现给读者。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滕先生推掉了许多演出、讲学和会议,终于完成了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在这一年中,我们和滕先生密切联系,多次沟通。2005年1月29日,我们还应邀参加了在他家举行的他的学生的钢琴演奏汇报会(第十二期),有幸欣赏了孩子们高超的演奏水平和美妙的乐曲。这些饱含滕先生心血的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位艺术家传播知识、美与理想的社会良知和高尚情操。    
    吴波在完成编辑工作之时,不仅对滕矢初先生肃然起敬,而且从书中获得很多启迪。他感慨地说,将滕矢初先生宝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编辑成书,是出版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广大读者的呼声和企盼。相信您读过此书之后,也许会有和编辑一样的感受:受益匪浅。    
    团结出版社的社长张宏儒在听了编辑的汇报后,在给滕矢初的信中诚恳地说,以职业的敏感,我们意识到提高素质必须由素质较高的人士推进,否则不会落到实处。一个自身没有品位、德性、修养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的,因为艺术也是做人。    
    记者耳边的滕矢初    
    对于滕矢初老师的敬畏也是从电视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的,一提到滕老师,他那稳健儒雅的风度,博学诚挚话语和善解人意的亲和力就会浮现在眼前。在滕老师3月15日王府井书店签名售书之前,作为报社老记者我提前收到了滕老师的新书《穿越艺术》。我读过不少名人传记,但像滕老师这样虽为艺术家,但为百姓写书,进行音乐和学习、教育与人生的探讨的名人却为数甚少。我想也许这就是滕老师的“穿越艺术”吧!因时间关系来不及面见滕老师,虽未谋面,但声音的感召力和半个小时的通话足以让我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尽管滕老师刚完成天津的讲学和签售活动赶回北京,当他得知本报发稿较急,他不顾连日的疲劳,马上打来电话,一谈就是半个小时,并从他的姥爷讲到艺术,从书中的听音变律讲到热心的读者和观众们的诸多话题。在天津,《穿越艺术》一书的签售的热潮是滕老师与出版社所始料不及的。4月8日下午2点半,当上午刚刚在南开大学讲完课的滕老师来到天津图书大厦时,读者早已等候多时了,第一位读者是一位70岁的老者,已经排了3个小时的队。在2个多小时的签售活动中滕老师一边签字,一边回答读者的问题。众所周知弹钢琴的手是需要重点保护的,但在当天的签售活动中,滕老师的手一直在不停地签名,虽然手已经很累了,但看着长长的读者队伍,他还是在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满足了读者的要求。    
    在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日益文明的今日,民众素质将伴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升。滕矢初先生正是一位以自身优势来传播知识,努力提高大众素质的音乐家。他通过文字,将知识与理想,道德与情操传递给每一位读者,一如他通过音符,将爱与美,光明与力量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与听众!


《穿越艺术》 总序序(我的音乐启蒙)

    每当旋律或激昂或幽婉地从我的指尖流淌,或是在舞台上统领千军万马般挥洒自如地演绎乐章,或是我为人们深入浅出地解读音乐作品娓娓道来的时候,总有人好奇地问我:你的知识是怎样积淀的?什么使你自信?你为什么能够如此热情宽容?    
    这不由得让我浮想联翩,回忆起印记深刻的童年。在自信的背后,远在我童年留下的记忆里,其实充满了深深的自卑和无限的孤独。    
    记事的时候大概是三四岁,父母随部队南下,把我和兄弟留给姥姥,后来,姥姥去世了,父母决定把孩子们领回身边,那时候他们已经到北京,在国家计委和经委工作,但是考虑到姥爷一个人生活孤单,就决定留一个孩子在他身边,姥爷选择了我。    
    和姥爷在哈尔滨共同生活的日子是自由而有趣的,他尽其所能地满足我在吃穿、玩耍所有物质上的需求,把全部的关怀、宠爱都给了我,但在我心中总还是觉得缺少些什么。    
    缺少什么呢?    
    是啊,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兄弟,过着和一个老人相依为命的二人生活。    
    每逢寒暑假,母亲会从北京来到哈尔滨探望姥爷和我。还记得她抱着我动情地哼唱着《小白菜》、《二小放牛郎》,曾经那么动听,那么感人,让我久久回味。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母亲的音调并不怎么准,但是出于对母爱的渴望和向往,使那些歌成为我能想像的最美妙的声音,而那幸福的时刻和画面连同令人回味的歌声一起,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    
    那时特别羡慕别人家的亲情和热闹,记得同院的泉子家吃饭的时候,常常是兄弟姐妹、父母、老人一大家子人,即便是舅姥爷家的工友们聚在一起吃饭时,也好不热闹,每当这时自己也凑过去,不愿离去。饭菜虽没自家好,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亲情和温暖,比饭菜更吸引我。当别人盛饭时,我也怯生生地举起碗,还特别不愿让别人看到添饭的人是自己。    
    周围虽然也有很多小朋友,但人家都有哥哥姐姐撑腰,还有父母呵护,只有我形单影只地,与姥爷厮守。    
    小时候的我还算聪明,又有一种不甘落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