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心理学与生活 >

第12章

心理学与生活-第12章

小说: 心理学与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巨大的生理变化和对同伴接受的强调夸大了个体对躯体形象(body image)的关注。
(4)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许多生理变化并不是因为老化,而是因为不使用。研究结果支持一个普遍的信条,“用进废退”。
  随着年龄的增大,眼睛的水晶体会变黄,不那么灵活。水晶体变黄被认为是一些老年人视力不佳的原因。低频波的颜色…紫色、蓝色和绿色难以区分,看近距离物体大为困难。夜间视觉下降
  听高频声音时会有困难,男性更为严重。在理解言语时会有困难。随年龄的增大,人说出的声音频率反而增高
二、 毕生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就是研究心理的过程和产品如何在时间进程中产生和变化。
1、皮亚杰对心理发展的看法
  图式(schemes):皮亚杰把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叫做图式,图式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皮亚杰把婴儿的最初图式描述为感觉运动智慧,后者就是指导感觉运动活动,如吮吸、观看、抓握和推的心理结构。经过练习,基本的图式可以组合、整合和分化成更为复杂、多种多样的行为模式。
  皮亚杰认为,有两个基本的过程协同工作,以达到认知的发展,这两个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assimilation)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儿童来说就是使用已有的图式来对新感觉到的数据加以组织。
  顺应(accommodation)就是对儿童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
  认知发展就是这样同化与顺应相互穿插、相互作用的结果。适当地使用同化和顺应就使得儿童的行为和知识越来越少地依赖具体的外部现实,越来越多地依赖抽象的思维。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相信,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有序的、但不连续的阶段。所有的儿童都以同样的顺序经历这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以生来就有的一小部分感觉运动反应开始了生活。儿童发展出客体恒常性和开始进行符号思维。
  客体恒常性(object permanence),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儿童改善了其符号思维的能力。
  自我中心(egocentrism),即他们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
  中心化(centration),即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的倾向。年幼儿童的注意力固着于单一的、知觉上突出的维度——杯中柠檬汁的高度。

()好看的txt电子书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理解了守恒,儿童可以对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物体进行推理。
心理运算,即在心灵中产生逻辑思维的活动。抽象思维在具体运算阶段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守恒(conservation):即使物体的外表发生了变化,但如果不增加或拿去什么,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会改变。
  可逆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理活动和心理操作都是可逆的。
  形式运算阶段(11岁~):儿童发展出了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
思维变得抽象了,认识到他们所处的现实只是多个可以想象得到的现实中的一个,开始思考真理、公平和存在此类深刻的问题。开始承担科学家的角色,具有从抽象的前提得出逻辑结论的能力。
2、早期认知发展的当代观点
(1)再访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
3个月大的婴儿,甚至更小的婴儿,其实就已经发展客体恒常性的某些方面。(雷尼?拜爱宗(Renee Baillargeon))
儿童在做判断时并不仅仅只根据他们自己知道的东西,他们并不总是自我中心。(Taylor)
(2)再访前运算阶段的儿童
  基本理念(foundational theories)是指儿童最初理解世界的框架,它被儿童用来解释他们在世界中的经验。在每个领域中,儿童都开始发展一个一般性的理论,然后利用一系列新的经验不断地对这个理论进行修正。
(3)社会和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他认为儿童通过内化的过程而发展。
  内化(internalization):所谓内化就是儿童吸收来自社会环境的知识,这个环境对认知如何随时间展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维果茨基的内化概念有助于解释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方式在决定儿童完成皮亚杰任务的成绩上直了很大的作用。必须使用这样的发现来区分认知发展的先天的一面和教养的一面。
3、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智力分为言语能力(晶体智力)和快速学习能力(液态智力)这两部分时,液态智力随年龄增加而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下降。
  液态智力下降被认为主要是因为加工速度的减慢。
  智慧(wisdom):所谓智慧(wisdom),就是指生活某些基本方面的专长。那些高度追求环境刺激的老人能够保持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华纳?席埃及其同事们证明,训练计划可以扭转某些认知能力的下降趋势。
  保罗?保茨和玛格丽特?保茨报酬的选择性最优化(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成功地发展也许包括尽量多地获取新知识,尽量减轻因变老而导致的某些能力下降所带来的影响。选择性意味着老人降低为自己确定的目标,优化即指老人在对自己最为重要的方面进行锻炼或训练;补偿就是指老人使用其他方法应对丧失。
  阿尔茨海默病症(Alzheimer’s disease):初症状极为缓和,仅仅是记忆力下降,但病情会逐渐恶化,情感淡漠、缺乏自发性、不再进行社会交往。后期完全沉默寡言,注意力分散,甚至忘记自己丈夫(或妻子)、孩子的名字。
三、语言获得
  音素学:研究构成词的语音的学科。
  音素:是区分词的言语最小单位,例如b和p区分了bin和pin。
  句法:是指词与词互相组合,而形成句子的方式。例如,主语+动词+宾语,是标准的英语句子词序。
  词素 : 是区分意义的最小语法单位,bins一词有两个词素,bin和s。
  语义学:是研究词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学科。

()免费TXT小说下载
  语用学:参与对话的规则;交流、安排语句顺序、恰当回应他人的社会惯例。
1、感知言语和词汇
  出生伊始就天生具有感知声音差异的能力,但是,很快就失去了感知其中某些声音差异的能力,这些差异在你的母语中并不存在。
  儿童指向语言(child…directed speech):当成|人与婴儿和儿童讲话时,有一种被称为儿童指向语言(child…directed speech)的夸张、高语调的语言形式。儿童指向语言能够保持婴儿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到父母正在说的内容,从而帮助儿童获得语言。
  儿童能够感知到对他们诉说的语言中的语音模式(即词)的重复,这是语言获得的第一大步。
  婴儿在6~7个半月时开始意识到重复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
  儿童早在4个半月时已经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
(1)学习词的意义
  命名爆炸阶段:在18个月左右,儿童的词汇学习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展,研究人员把这个阶段称为命名爆炸阶段,因为这时儿童以极快的速度学习新词,特别是物体的名称。
  儿童对某个词义外延的理解会扩大。在另外一些时候,儿童对某个词义外延的理解也许会缩小。
  在通常情况下,儿童倾向于假定一个新词语适用于一个物体的整体。如果他们已经知道这物体整体的名称,他们就使用相互排除原则,假定这未知的新词,是指这个物体的某一部分。
(2)获得语法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帮助他们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心理结构。儿童在缺乏很好的输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完整的语法结构。
  儿童在学习某种特定语言时利用了先天制约机制。丹?斯洛宾(Dan Slobin)把这些机制定义为构成儿童语言运用能力(language…making capacity)的一系列操作原则:儿童必须记住词出现的顺序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
  处于双词阶段的儿童已经获得了某些有关英语语法的知识。操作原则使得他们能够发现,词序在英语中很重要。
  扩充的操作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儿童使用同一个意义单位,即词素,来表达同一个概念。这些概念的例子包括所有格、过去式和连续行为。
  过度泛化(orerrgulazization)的错误:儿童首先使用正确的动词形式,但当他们学会动词的一般性原则以后,他们就把这个规则扩展到这个规则的例外动词身上。
四、毕生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即个别的社会交往和预期在一生中是如何变化的。
1、艾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艾瑞克?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个体必须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psychosocial stages),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冲突或危机。人的一生有8个发展阶段。虽然每个危机不会完全消失,但如果个体想要成功应对后面发展阶段的冲突的话,就需要在特定的阶段充分地解决这个主要危机。
大致年龄 危机 充分解决 不充分解决 0…1。5 信任对不信任 基本信任感 不安全感、焦虑 1。5…3 自主对自我怀疑 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做某些事情 感到无法完全控制事情 3…6 主动对内就 相信自己是发起者、创造者 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6…青春期 勤奋对自卑 丰富的社会技能和认知能力 缺乏自信心,有失败感 青春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自我认同感形成,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 感到自己是充满混乱的、变化不定的,不清楚自己是谁 成年早期 亲密对疏离 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需要承诺的关系 感到孤独、隔绝;否认需要亲密感 成年中期 再生力对停滞 更关注家庭、社会和后代 过分自我关注,缺乏未来的定向 成年晚期 自我实现与失望 完善感,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 感到无用、沮丧 2、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化(socialization):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模式、价值、标准、技巧、态度和动机被塑造符合特定社会认同的要求。家庭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化塑造者和调节者。
(1)依恋
  依恋(attachment):社会性发展始于的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建立起来的强烈的、紧密的、持久的社会——情感联系。
  John Bowlby认为,婴儿会与那些对他的信号进行持续和适当反应的人形成依恋。
  某些物种的幼儿第一次看到或者听到的移动物体自动地产生印刻。在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迅速发生,而且很难被修改。
  Mary Ainsworth及其同事发明的陌生情境试验是被最广泛使用的测评依恋的方法之一。
  依恋的三个基本类型(Ainsworth et al。。 1978):
  安全依恋型:儿童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地又去游戏。

()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儿童显得冷淡,可能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她。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在15个月时是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比那些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学校里更受欢迎,更少经历社会性焦虑。
(2)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s)和教养行为
* 权威型(民主型)父母对儿童提出合适的要求,但他们也对儿童做出反应。这种权威型方式最可能在父母与儿童之间培养出有效的联系。
* 专制型:父母严格训练,但很少注意儿童的自主性。
* 放任型:父母有响应,但不能帮助儿童学习生活必要的社会规则。
* 忽视型:父母既不管制也不对儿童的独特性产生响应。
  教养行为产生于对不同目标的反应。
(3)接触性安慰和社会经验
  依恋的碗柜理论:婴儿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食物,有充足的食物,儿童就会健康成长。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1965)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他们接触安慰(contact comfort)的人。
  智力发展得益于更大范围的教育和游戏活动;社会性发展得益于比在家里更多样的社会交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