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68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68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驹许给打喷嚏的人。他们相信,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他们还
盛行吃特制的新年蛋糕,蛋糕里放进了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比如谁吃到小钱
币,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他将成为一个富裕的人,谁吃到玫瑰花则将成为
一个幸福的人。


             礼仪大观


    告别礼
    除常见的握手、拥抱、挥手之外,还有一些民族,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告
别礼。如日本乡间为亲友送别时,女子必须屈膝下跪,男子则持脚上木屐在
空中摇动,以示各自珍重。土耳其人为亲友送别时,两手交叉胸前,并行九
十度的鞠躬礼,以表敬重。南非的居民在道别时,送行的人常常将一支孔雀
毛或鸵鸟毛送给远行者,以表示依依惜别,所以每个远行者的帽子上常常插
满了羽毛。尼泊尔人则喜欢把一种手工精制的鞋送给上路的朋友,以表示前
程似锦。新几内亚人送别亲友时最为热闹,他们高声尖叫,并往自己身上抹
泥巴。
    吻手礼
    吻手礼在波兰是很盛行的。波兰的大多数妇女不希望丈夫分担家务,却
希望丈夫把她们当成贵夫人,吻她们的手。连执行任务的女交通警察也要求
人们行吻手礼。
    素不相识的也门人相见时,双方主动握手并道“赛来姆”;亲朋好友相
见,则紧握右手,同时亲吻对方手臂,反复几次。人多时,跟人握一次手,
吻一下自己的手,然后再与第二人握手,直至跟所有的人寒暄完毕。晚辈则
用双手拥抱长辈,亲吻脸,然后跪吻长辈的大腿、小腿甚至脚背,以示尊敬。
    吻脚礼
    尼泊尔人的晚辈见到长辈时,如儿子见父亲,侄子见叔父,要跪下来吻
长辈的脚,但遇到父辈的朋友时不必行此礼。长辈要在晚辈头上拍一下,以
示还礼。

    每逢重大节日,妇女也要向公婆及丈夫的姐姐行吻脚礼。
    接吻礼
    接吻作为一种示爱方示,有的表达爱情,有的表示友情,有时表示晚辈
对长辈的尊敬,有时则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心。
    欧美人的接吻礼,一般只限于夫妇、情人或长辈与晚辈之间;非洲有些
地方的居民,则以吻酋长走过的地方为荣。古波斯、古罗马的接吻方式有阶
级、贵贱之分,只有同一阶级的人才可以吻嘴唇,不同阶级的人只能吻面颊。
俄国沙皇时代,赐人以吻是最高奖赏。法国人有男性互吻之习俗,往往吻每
边脸颊各一次。
    接吻可能源于婴儿与母亲嘴碰嘴的感情交流方式,也有人说源于史前人
互舔别人的脸来吃盐的习惯。
    鞠躬礼
    日本人重视礼仪,尤其擅长鞠躬。一些大公司对新来职员要进行鞠躬的
礼仪训练,首相对议员演说前要鞠躬,电视播音员开播前要向观众鞠躬,商
店营业员要向每个顾客鞠几次躬。一个女电梯司机说,她平均每天要鞠 2560
次躬。一般日本男子见面,一边握对方的手,一边深鞠躬,妇女则以深深地
一躬表示致意。
    独特的见面问候
    除常见的问候语“您好!”、“早安!”、“晚安!”以外,许多民族
也有自己特殊的问候语。
    阿拉伯人常用“在你面前的是你的亲人,在你面前摆着的是平坦的道
路”,来表示问候。印度人的问候方式是见面时以鼻额相碰,彼此紧紧拥抱。
在非洲,有的民族见面后互问“你出汗的情况怎样”,以表示关心与问候。
因为这个地区流行热病,得了热病的人,皮肤就会变得干燥,而健康人的皮
肤一般是湿润的,因此在这里,皮肤出汗与否是衡量人们是否健康的标志。
    尼泊尔宾主相见时,双手合十,口中道声“纳马斯得”。在山区,主宾
相见时,主人伸出舌头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因为舌头和心都是鲜红的,红舌
头代表赤诚的心。
    非洲有的部落有个奇怪的礼节,即表示珍爱一个人或一个物时,要吐唾
沫。当部落的战士第一次遇到小孩时,要朝他吐口唾沫。在触摸一件新武器
时,要先在自己手上吐唾沫。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遗俗,因为一些原始人认
为,口水可以避除邪恶。
    回族是诚实憨厚、讲礼貌的民族,待客十分热情。回族亲友相逢,要互
道“色俩目”;谈话时,不能左顾右盼,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不能挑剔牙
齿,或将手指塞进鼻孔中;不能当着别人的面吐痰、抹鼻涕。家里来客人后,
主人要马上沏茶、备饭,一般不能对客人说“你喝茶吗?”、“你吃饭了没
有?”喝茶要喝盖碗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冰糖、核桃仁、
红枣、葡萄干、桂圆等滋补品,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
    阿尔巴尼亚的礼仪有很多讲究。在阿尔巴厄亚语中,对生病、生育、乔
迁、婚丧,都有成套问候的语言。如过生日时,人们会说“祝像高山一样长
寿”、“像雄狮那样结实”;生育时,人们祝产妇“再生 100 个”;办丧事
时,人们通常讲“与您同哀”、“望您逢凶化吉”、“化悲哀为乐”等。


           服饰文化

    头上的果饰
    在喀麦隆的甸芒德姆,有人把水果用于装饰。这样做的一般是妇女,特
别是未婚的姑娘,但有一些老妇人和男子也如此装束。
    甸芒德姆人的头饰都是果饰,即把水果插挂在头发上。他们一般都用较
小的水果,如甜莓、苹果、椰果、香蕉等。这种果饰既可用整只的水果,也
可用一部分切割下的水果,还可将各种水果交叉镶嵌。他们往往用一种叫酒
米果的野果汁将新鲜水果浸泡后再用,以防新鲜水果变色。
    男人一般选用一只香蕉或一只椰果,放在头部中央,同头发扎结在一起,
非常好看。
    姑娘头上的果饰,还可送人食用。能够吃到姑娘头上的果饰的年轻人一
定是姑娘选中的对象。
    头布集锦
    头上包布也是头饰的一种。例如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农民,很早就有
用白羊肚毛巾包头的风俗。现在农村妇女则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方巾包头。外
国也有各种式样的包头巾。
    黎巴嫩的山中居住着德鲁士族居民,他们是伊斯兰教的忠实信徒。为了
表示对真主的虔诚,这个民族的妇女总是把头巾挽得高高的,足有 50 公分
高。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帽子”了。以前,这种装束流行黎巴嫩全
境,几乎成为黎巴嫩女人的普遍打扮。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即使在
德鲁士族中,也只能偶尔见到了。
    世界上最长的包头布,要算印度北部的锡克教男教徒的包头布了。锡克
教徒终生不准剃头和刮胡子,男人的胡子一般都把下巴遮盖了;而长长的头
发在头上盘成一个大发髻。所以他们用的头布一般都在 40 尺左右,换成公制
就是 13 米多呢!
    头布使用最普遍的要算阿拉伯地区了。这儿的男人,无论大人或小孩,
国王或平民,头上都缠着布。头布多是用一块长长的白布做成,外面用绳子
固定住。有时,他们还在头布外面套上一顶紧紧的便帽。这种打扮可以使头
皮免受烈日的烤晒。
    阿拉伯女人的头布更有其奥妙之处,她们的头布上缝着一个布袋。结婚
前,她们把积攒的钱装在这狭窄的布袋中,随时戴在头上,备做嫁妆。结婚
后积攒的钱,也照常装在袋中,戴在头上。只有当家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她
们布袋中的钱才能花费。现在由于金币的消失,这种风俗已不常见了。
    长颈美女
    缅甸巴洞地区部族女子,为了使自己打扮得漂亮,在颈部套上一圈一圈
类似脖套的黄铜环,并不断地加高,使脖颈不断伸长,最长的达 1 英尺。她
们同时还常常在铜环上面挂几条银链,装饰一些硬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
地位。
    这里的女孩子 5 岁的时候,就由一位村医把第一根直径 1/3 英寸的黄铜
棍绕在她的脖子上。后来用鸡占卜黄道吉日,再绕上几圈,再以后便随着年
龄的增长,每 3 年加上 1 个新的铜环。这样,女孩子脖子上的铜环数不断地
增加,最后可以增加到 30 个,重量达 20 磅。这些铜环给妇女增加了沉重的
负担,使她们走路很困难,饮水还需弓背伸头,通过一根麦管吸才行。由于
铜环的长期紧箍,不但使妇女的声带发生了变化,说话的声调很高,而且颈

部的肌肉也萎缩了,甚至在一旦取下铜环时,就必须用一样东西来支撑颈部,
直到颈部肌肉逐渐得到恢复时为止。不然的话,头部就会向前倾倒,不久就
要窒息死去。
    男梳辫 女光头
    马赛人身材高大,臂力过人,额角宽阔,嘴唇厚实,五官端正,皮肤呈
棕黑色。他们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是,男子头上如同我国维吾尔族姑娘似的
梳着无数条小细辫子,而女子却光头。未成年的儿童一丝不挂,成年男女有
时只在下身兜一块兽皮、草帘或用韧皮纤维制成的叫做“姆布吉”之类的东
西遮丑。男子 12 岁,女子 9 岁时一律要穿耳洞,挂上重达半斤以上的皮饰耳
环,任其下坠,直至将耳洞撕裂成一条长口子。他们喜欢将血和泥巴混合在
一起,涂在头上。男子投入战斗或放牧时,头上饰有狮子鬃毛,手持锋利的
标枪和盾牌,显得异常粗犷威武。战士有时用色彩鲜艳的驼鸟羽毛做成大圈
圈挂在头上,中间仅露出面颊,作为头饰。女子则将五光十色的串珠制成二
三寸宽的拼有各种花纹的扁平项圈,由大到小一层层套在脖子上,年龄越大,
层数越多,颈部全被箍住。除颈部外,女子的手上和脚上也要戴上红、白、
黑、蓝相间的各色串珠。她们认为这是最美丽的装饰。
    和服


    和服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穿和服有很多讲究。第一,
重要场合或仪式以及传统节日中,必须穿不同式样的和服,新娘穿“白天垢”,
中年妇女穿“留袖”,少女穿“振袖”,老年男性穿“纹付”等。第二,讲
究复杂的穿用方法,如妇女在最里面穿“腰卷”(贴身衬裙),其次穿“襦
袢”(贴身汗衫),然后穿“长襦袢”(贴身长衫),外面穿“长着”(长
和服),系“带下”(细带),再缠上腰带,在腰背上打出式样繁多、名称
优美的花结,在腰后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纸或布做的芯子,看上去像个
方盒。第三,注重和服穿着的配套。如袴(裙裤)套在“长着”的下部,木
屐或草履必不可少,男人要迈稳健的外八字步,女人要走急速的内八字步。
发型也很讲究,未婚姑娘穿宽袖外服,梳圆发髻;已婚妇女穿紧袖外服,梳
“岛田”式发型。穿红领衬衣的是姑娘,穿素色衬衣的是主妇。
    和服一般腰身宽大,不贴身;袖子短而宽,最宽达 3 尺,一直拖地;领
口较大。这些特点适应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散热性强,夏天穿着凉快,
但冬天御寒保暖性差。
    神秘的面纱
    在穆斯林国家里,妇女必须深居简出,据说是为了不让外人轻易窥见。
妇女若要出门探访亲友或学习教义,就需戴上盖头或面纱。因为阿拉伯人认
为,妇女除手脚外,全身都是羞体。男人若窥见陌生妇女的面容,就认为是
不吉利、不幸的事。因此戴盖头是穆斯林妇女的义务。戴面纱成为穆斯林国
家的风俗,也是阿拉伯妇女的特征。
    由于受到妇女解放潮流的影响,目前穆斯林国家对妇女的地位也有了一
些新的看法,不少妇女抛开面纱、长袍,穿上了西服和袒胸露臂的时髦服饰。
    男穿裙子女穿裤
    在阿拉伯的北也门,居民服饰的最大特点是男穿裙子女穿裤。
    男人头上大多扎白头巾,也有少数是花巾或彩条巾,上身穿衬衣,外着
西装上衣,肩上披着一条长巾;下身穿短裙或裙子,而且以白布面料见多。

男人不分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裙子,脚趿拖鞋,不穿袜子。
    妇女通常穿连衣裙和长裤。出门时,她们把身体包裹起来,只露出两只
眼睛,有时连眼晴也不显露。裹身物有花格子的大披风,从头顶披起一直拖
到地面,头发、面部和嘴巴另用一条黑巾裹着。另一种裹身物是黑纱,分三
个部分。一是黑纱头巾,把头发、面部和脖子全部遮起来,她看得见你,你
看不见她;二是披肩黑纱,从肩膀披到腰际,胸前用带子系着;三是一条大
黑纱裙子。在街上或田野里,你如果看到远处好像立着一个黑衣人,那准是
一个女人站在那里。
    吉祥的眉心痣
    印度的大多数妇女额头正中都有颗指头大小的红痣,这痣是人工用红颜
料点上或红锡箔贴上的,印度人称之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