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866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66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云南西北高原上的泸沽湖边,居住着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
这里十分偏僻,交通闭塞,原始气息十分浓厚,仍保持着母系氏族社会遗风
的阿注婚姻。
    阿注是纳西语,是“朋友”、“伴侣”的意思。摩梭人的青年男女参加
社交活动和结交阿注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在儿童满 13 岁时,女孩、男孩分别
要举行“穿裙子”、“穿裤子”的仪式,标志着童年时代已结束,开始享有
社交权利。女子十五六岁,男子十七八岁,就开始结交阿注了。
    摩梭人的社交和婚姻十分自由,不受外人干涉,只要男有情女有意,通
过交换头帕、腰带、戒指等信物礼品,就可以建立阿注关系,成为夫妻。这
种婚姻关系很不稳定,结交的双方,关系好可继续往来,关系不好就分开,
彼此再另找阿注。
    阿注婚姻所生的子女都属女方,由女方抚养,男子无抚养教育责任,父
子之间不保持任何联系。男子在家庭中没有自己的子女。因此,这种家庭都
是按母亲的关系组成,财产也由母系继承。在这种家庭里没有祖父和父亲,
只有外祖母、舅舅和姨母。有的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解放以后,摩梭人的阿注婚姻逐渐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这种古老的婚俗
已有所改变。
    锁媒人
    普米族是我国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的
兰坪、丽江等地区。
    普米族传统婚礼中的“锁媒人”很有意思。举行婚礼的当天早上,女方
的送亲队伍往新郎家走后,男方的媒人被女方家扣押下来,锁在一间房子里。
房外有两位姑娘把守,而屋内一位女方的唱歌能手用各种歌词考媒人。如果
媒人唱赢了,守门的姑娘就开锁放人,媒人便能追赶送亲的队伍;如果媒人
不能巧妙作答,唱输了,就得去向新娘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才能脱身。
    媒人走到村寨口,还要过一道难关:寨子里每家背一坛酒在寨口守候,
媒人必须要把每家的酒喝上一口才能走。有的媒人喝得烂醉如泥,被抬着送

回去。而机智的媒人一般是不会被灌醉的。
    打女婿
    打女婿,是西北地区部分回族中盛行的一种婚礼习俗。
    新婚那天,男方家包括新郎和一名年轻陪客在内,要来女方家娶亲。当
新郎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早已聚集在一起的顽童(有些地区还有小伙子),
用土块或雪球等朝新郎打去,新郎这时只能躲避,不能还手。相传,这种规
矩是唐朝时流传下来的,慢慢成了习俗。
    打女婿实际上是当地男女老幼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示对新郎的热情欢
迎。



              民俗心理


    讨口彩
    1988 年 8 月 8 日,香港、广州等地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商店专等这
一天开张营业,许多经济合同偏等这一天签订,情侣们也都将这一天选为结
婚的日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8”在粤语中与“发”音近,而这一
天有 4 个“8”连在一起,这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日子。这种“讨口彩”在近
些年十分盛行,“8”和“6”及其组合数字,成了人们竞买的所谓“吉祥”
数字。
    讨口彩的例子不胜枚举。除夕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鱼,是取其“年年有余”
的吉利。新年里家家吃年糕,也深含一个吉利主题:“一年高似一年”。年
节里小孩子不慎将碗打碎,大人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汤圆和月饼之
所以总受欢迎,是
    因为它具有“团团圆圆”的含义。送给新娘的鲜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圆”,
初生的孩子洗澡时用几棵葱是为了他的“聪明伶俐”等等。
    讨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地加以创意,从而获
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的某些良好的心理愿望。它反映了各阶层的人们对
不同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价值观的间接反映。
    讨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如亲人间不能分食一个梨,就
是为了避免“分离(梨)”。人们讨厌“4”这个数字,因它同“死”谐音,
出租车司机上牌照或家里安电话都不愿意带“4”的号码。钟与“终”同音,
所以绝对不能送给别人作为礼物。上海人探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
苹果与“病故”同音。这种语言禁忌与讨口彩一样,也是出于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渴望,因此对不祥事物尽量躲避。
    中国民间传统禁忌
    中国民间的传统禁忌颇多。由于人们普遍追求成功与幸福,害怕失败与
不幸,因而各种各样的禁忌几乎渗透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
人们把一些自然物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不准指点日月,称狐为“大仙”、
“仙姑”等;祭神祭祖是最庄严的举动,不允许任何贱物或不洁物接触;人
生旅途中也有不少禁忌,如怀孕时不能吃兔肉以免生下来的孩子是兔唇,命
名时讲究五行不能相克,婚配时不能属相不合,做寿时切忌使用白颜色,热
孝在身不可随意串门等等;各行各业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渔民忌翻沉之类
的话,煎鱼不准翻面,裤脚不准翻起。商家忌坐柜台上,也不允许背朝店门

坐;人际交往中的禁忌更是无处不在。对长辈或自己尊敬的人不可直呼其名,
而代之以尊称。慰问死者家属不直言死,而用亡故、辞世等委婉语。
    死的别称
    “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
“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
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
“薨”。
    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
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
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
“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
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
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
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
“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
等等。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
“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
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
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西方人习惯于说死是“见上帝去了”,而有些共产党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
为“去见马克思”。
    古代人未及 15 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
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
“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
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
“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各种葬俗


    天葬
    天葬是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葬前,将死者放在
屋内角落处停一至数日,请喇嘛念经一次。葬时,尸体忌从房门抬出,只能
从窗口运出;如果在楼上,尸体用绳索吊下。天葬场是习惯形成的。专司天
葬者将尸体用畜驮或背扛方式,运至天葬场。碎尸时,焚柏杖,烟缕升起,
群鹰趋烟而至争相啄食。尸骨以食尽为吉祥,若有残余,送葬亲友则将其焚
化。死者用过的器材和穿戴,归司天葬人所有。除藏族外,中国的部分裕固

族和少数门巴族也行此种葬俗。
    水葬
    水葬是部分藏族、门巴族在建国前实行的葬法。西藏地区的藏族多数实
行天葬,唯凶亡者和一些传染病亡者被贬用水葬;另一些地区的藏族因地处
草原,缺乏燃料,除农奴主行火葬、天葬外,一般也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
场所,多设在江河急流之处。人死后,请喇嘛念经,由司水葬者或近亲,将
尸体层层捆扎,背至水葬场,在其前胸绑一巨石沉水。死者生前的穿戴用物
归司水葬者所得,其余财产半数交地方封建政权,半数交寺庙。由于治丧待
客花费大,许多人因而负债累累,有些家庭甚至破产。
    火葬
    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因民族不同,火
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
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
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
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
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
日益普遍。
    土葬
    土葬是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土葬有多种形式,
如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板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等。
    树葬
    树墓亦称风葬,具体葬法颇多。如有的在树权上把树枝搭成鸟巢状或在
几个树杈上搭放横木,将死者陈放其上;有的在树上建造窝棚状小屋,将死
者置其内;有的将死者悬挂或捆于树上。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区曾有这种葬
俗。树葬习俗的产生,同游牧经济有关,也与远古人类的“巢居”有关。
    崖葬
    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
在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山区及湖南、四川东南的
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和台湾各岛屿。
    崖葬大体可分四种类型:一是将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二是将葬具放
入山崖层的罅隙里;三是在悬崖上凿孔钉木桩,搁置葬具;四是将葬具放置
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

             环宇风情


             节日庆典
                   
     圣诞节
     “圣诞节”是欧美国家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节
日。每年 12 月 25 日的“圣诞节”是纪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节日。在
这一天,各国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圣诞节”最常见的庆祝方式有:
     一、互相寄赠圣诞贺卡。这是表示节日祝贺的最普遍方式,特别是对平
常不大见面的朋友或远地的亲友,一般提前寄出,预期在节前寄到对方。
     二、赠送礼物。“圣诞节”中总有一位不寻常的客人出现在人间,他就
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圣诞老人。据说,他在每年的圣诞节由遥远的北方坐着
驯鹿驾御的雪橇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分送礼物。“圣诞节”前夜,孩子们
通常把长统袜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夜里从大烟囱中下来,给他们
带来满袜的礼物。第二天早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壁炉前,果真得到了
满满一袜子的各种礼物。其实,这些礼物都是他们入睡后父母赠送的。在“圣
诞节”,成人之间也互相赠送礼物。
     三、圣诞树、烧木头及其他。欧美人过圣诞节时,最突出的一个标志,
就是家家户户都摆有一棵圣诞树。圣诞树也叫基督树,通常是绿色杉柏之类
的塔形小树,并点缀上各式彩灯,每到夜晚,它光芒四射,绚丽多彩,为节
日之夜增添无限的情趣。
     四、圣诞晚餐。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在一起吃一顿丰盛团圆的
晚餐。除一般节日的美酒佳肴外,各民族还有些特殊的传统食品。例如,美
国人吃火鸡;英国人吃烤孔雀和猪头,吃马槽形的馅饼;德国人吃烤鹅;意
大利人吃炸鳗鱼;挪威人吃烤饼;瑞典人吃鱼;亚美尼亚人吃炸或煮的芹菜。
     麦加朝圣
     一年一度的伊斯兰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