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57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57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年后的 1967 年,15 岁的谢苗诺娃便被召到了国家青年队,并立即赴意大
利参加欧洲青年篮球锦标赛。说也奇怪,在里加的两年里,她又长高了 3 厘
米,并且学到了足以挑起国家队主力中锋重担的技术。
意大利,对于第一次出国的谢苗诺娃是那样的新奇和陌生,首次参加如
此重大的国际比赛又使青年队里最年轻的姑娘感到忐忑不安。然而,当她在

场上第一次抓到篮球之后,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除了篮球,其他一
切都不存在了。顽强的斗志和无可阻挡的身高优势使她为前苏联队屡建战
功。胜利一场接着一场,谢苗诺娃的信心也一场大过一场。在以这位主力中
锋为中心的决战中,前苏联队终于以 42∶35 战胜了捷克斯洛伐克队,取得了
这次青年锦标赛的冠军。
她哭了。当她走下球场的时候,没有听到观众的欢呼,也没有注意到教
练和队友们的雀跃,只有激动和喜悦的泪水挂满了少女的脸颊。这是谢苗诺
娃在国际比赛中赢得的第一个冠军,也是她走向成功之路的奠基石。
1968 年夏天,16 岁的谢苗诺娃被破例选入了前苏联国家队,她开始驰骋
在国际篮坛上。1971 年,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 6 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上,
她首次成为冠军队的一员,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4 年后又蝉联了在哥伦比
亚卡利城举行的第 7 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的冠军。
在 1976 年蒙特利尔举行的第 21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女子篮球首次列
入比赛项目。经过预选赛,有 6 个女子队获准参加奥运会的角逐。苏联队在
比赛中,取得五战全胜的成绩,其中对第二名美国队的比赛赢了 35 分,最后
以绝对优势荣获奥运篮球史上第一块女子金牌,而谢苗诺娃则是取得冠军的
功臣。
1980 年,谢苗诺娃在自己的祖国第二次参加了奥运会的篮球比赛。前苏
联队在第一阶段比赛中,所向无敌,5 场全部获胜,而且每场都打赢 35 分以
上,其中对意大利的一战胜了 66 分。在争夺冠亚军的决赛中,前苏联队以
104∶73 大胜保加利亚队。前苏联队第二次登上奥运会的冠军宝座。
1983 年,谢苗诺娃等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上第三
次夺得世界冠军。由于前苏联的抵制,谢苗诺娃失去了参加 1984 年在洛杉矶
举行的奥运会的机会。
1986 年 7 月 10 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友好运动会上,谢苗诺娃最后一次
代表国家队上场比赛,对手是洛杉矶奥运会冠军美国队,年已 34 岁的谢苗诺
娃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美国队以快制慢,以矮制高,居然以 83∶60 轻取前苏
联队!从而打破了前苏联女篮 28 年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局面。
这位被誉为“女篮皇后”的高个子中锋哭了,哭得那样伤心。这是她经
历了 700 多场国内外正式比赛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她光荣地引退了,
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一位篮球选手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成功,取得过如此辉煌
的战绩。

“希望之星”——凯伦

在第 11 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十六强决战中,美国队连闯数关,杀入八强,
并战胜古巴队夺得第 3 名,作为主力队员的凯伦,屡建奇功,她是美国女排
进军巴塞罗那奥运会争夺金牌的“希望之星”。
凯伦 1965 年 4 月 15 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
就爱好体育运动。上小学时,就成了学校田径场上的佼佼者,跑、跳、投、
掷样样都行。上中学时,跳远是她的强项,而后又改练垒球。由于她田径底
子扎实,打起垒球来得心应手,直到现在还是美国一支叫“野猪”垒球队的
队员。过去凯伦喜爱垒球超过排球,后来有两个因素促使她改练排球。一个
是她的最大愿望是夺得奥运会冠军,而垒球不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另一
个是她发现打排球更能证明自己是强手。因为排球是容不得南郭先生式的人
物滥竽充数的。她说:“打垒球看不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你的技术不好,
可以待在右外场,球不大往那里去。打篮球,如果你的技术不好,别人可以
少给你球。而排球则不行。打排球的规则是 6 个人要不断地轮转位置,所以
各个位置的技术都必须掌握。另外排球场上谁的技术差点儿,对方的球就会
专门找你。弱者是无法在排球场上立身的。”美国人总爱向世人展示:我行,
我是真正最好的。凯伦也不例外。
凯伦第一次接触排球就着了迷。从此以后,她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
了排球训练上。16 岁时,她就已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不少比她先入队的队
员只能尾随其后,甘心做她的替补。
18 岁时,凯伦加入了一家排球俱乐部。从那时起,她确定了一生的奋斗
目标,她在日记中写道:“世界明星海曼、克罗克特、郎平是我心目中的偶
像,是我追赶的目标。”
尽管凯伦的目标是扣球手,但在俱乐部队的最初位置却是接应二传。凯
伦并未因此而灰心,而是精心磨炼传球技术。她说:“排球运动的特点之一
是要求队员技术全面,技术单一的选手永远不可能被称为优秀选手。”
幸运之神终于找到了这位有心的姑娘。由于队里缺乏主攻手,教练发觉
凯伦的爆发力、速度弹跳均属上乘,于是安排她改打主攻。经过一年的磨炼,
1986 年被征召进入国家队。她的扣球点高、力大、势猛、手形变化多,令拦
网对手倍感头痛。美国队主教练达拉斯·利斯凯维奇第一次看到凯伦比赛时
就说:“凯伦将会给美国女排的重新崛起带来光明的前景。”1989 年,她去
意大利打了一段职业比赛,1990 年为了参加第 11 届锦标赛,毅然放弃在意
大利的优厚薪金,返回美国国家队。
赛前,教练制订了以凯伦为核心的明星战术,所有战术组成均围绕凯伦
展开。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她的进攻占全队进攻总数的 30.2%,成功率达 55
%。特别是与古巴队争夺第三名的那场关键之战中,她的表现令古巴队名将
路易斯黯然失色,令久经战阵的古巴队教练欧享尼奥束手无策。美国队因而
得以 3∶1 获胜。
达拉斯·利斯凯维奇对他的这位爱将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美国女排能
取得今天的成绩和有希望争取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凯伦是个很重要的原
因。他说:“凯伦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她为我们做了许许
多多事情,是我们胜利的重要保证。她不仅是我们最好的一传和扣手,还是
我们拦网和后排防守的最优秀选手之一。她在队里几乎什么位置都打。在过

去的几年中,她不仅作为一名运动员,而且作为一个人极大地成熟了。她的
身体状况正处在最佳时期。”
当有人问她对此有何感想,凯伦答道:“自从打了排球后,我变多了。
打排球使我习惯于胜利,同时习惯于失败。我明白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
功。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应该满足。”“另外,排球是个集体项目。为着这
一共同的排球事业,我们有时一起流泪,有时一起欢笑。我感觉到集体接纳
了我,我的喜怒哀乐不再是孤立的。这一点使我真正地感到生活的乐趣。现
在我是一个爱说爱笑、十分合群的人。过去我只想打好球,现在我明白做人
更重要。做好人,才能打好球。”

网球巨星——博格

博格是瑞典杰出的网球运动员。1974 年未满 18 岁时,他就获得法国罗
兰·卡洛斯和意大利公开赛冠军,成为这两项比赛设立以来的最年轻的冠军,
从 1976 年到 1980 年又 5 次蝉联温布尔登网球赛单打冠军,是半个世纪以来
唯一获此成就的运动员,1983 年引退。
博格于1956年6月6日出生在距瑞典首都不远的一个叫索德塔利耶的小
城镇,自幼喜爱网球,13 岁时,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14 岁便参加了西班牙
马德里网球大奖赛,取得了好成绩。
1972 年 5 月,15 岁的博格作为瑞典国家队队员前往新西兰参加戴维斯杯
网球锦标赛。在与上一年温布尔登网球大赛第四名的昂尼·帕特相遇时,他
虽连输两盘,但接下来,博格好像换了一个人,把昂尼·帕特打得只有招架
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结果以 6∶3∶6∶4 和 6∶4 连下三盘,反败为胜,爆
出比赛的特大冷门。休息一段时间后,博格又挥拍上阵,击败新西兰队选手
杰夫·辛普森,为本队再添 1 分。最后,瑞典队以 4∶1 的总成绩战胜新西兰
队。舆论界由此给博格加上了“神童”、“新星”的称号。
博格曾有一段时间,沉湎于虚荣中。很快,他醒悟过来,理智占了上风,
发誓要跨入世界网球明星的行列。
1976 年世界网球最高荣誉——温布尔登网球赛男子单打桂冠被他摘到
手,并连续 5 次获取这一殊荣。此外,还 6 次获罗兰·卡洛斯冠军;两次在
意大利国际网球赛中夺魁。在温布尔登网球赛上,曾创下连续 41 场比赛全胜
的纪录。
博格在世界网球史上确立了他的地位,至今尚未有人能动摇它。

“网坛神童”——塞莱斯

1989 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爆出了冷门,来自南斯拉夫的一个名叫莫妮
卡·塞莱斯的 15 岁的女孩进入了半决赛。1989 年赛季开始时,她排列世界
第 86 位,因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一系列胜利,上升到第 22 位。在温布尔登网
球大赛举行前夕又跃到第 14 位。
莫尼卡从 12 岁起就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布雷登顿的尼克、布莱蒂埃里网
球学校学习。
莫尼卡是一个女孩,但性格倔强,犹如一个男孩。不管与谁练球,都要
想方设法把对手击败。
14 岁,莫尼卡成为职业球员。在此以后,她打过 36 场比赛,胜 14 场,
以起步后的 4 年时间计算,她的成绩居前列。
1990 年 5 月,莫尼卡成为法国公开赛史上最年轻的“球星”,年终排名
升到第二,次年 1 月,她又成为澳大利亚公开赛最年轻的冠军。1991 年 3 月
11 日,她又结束了德国选手格拉芙称霸女子网坛第一把交椅的历史,成为最
年轻的世界排名第一的球员。在 1991 年 5 月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上的成功更证
明了她的实力。
莫尼卡于 1973 年 12 月 2 日出生于南斯拉夫伏伊优丁那自治省的诺维萨
德市。父亲卡罗利是动画片制作师,母亲埃斯特是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家
境清贫,连带莫尼卡到球场训练的租金都交不起,莫尼卡只能在自家门前的
停车场上练球。
卡罗利曾是南斯拉夫全国三级跳远冠军,尤其酷爱和精通网球。他不但
熟悉技术,而且自有一套教学理论,不崇拜权威。莫尼卡在美国尼克学校只
学习了一段时间,卡罗利就决定亲自教女儿打网球。
卡罗利手把手教 6 岁的女儿如何握拍,如何击球。为了使练习有趣味,
他画了两个漫画人物,放在远处,让莫尼卡瞄着打球,如果击中,则有奖:
一个她所喜爱的布娃娃。“有时,我即使没有击中,也一样会得到奖品,”
莫尼卡回忆说,“这一切都使我一开始就对网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父
亲永远是最可信赖的教练。有许多运动员,像卡普里塔、格拉芙等都有如同
教练一样的父亲。对我来说,和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莫尼卡的成功之路是用鲜花铺成的。她在步入国际网坛前,曾 5 次获南
斯拉夫全国少年网球冠军,两次获世界少年网球赛冠军。

“棒球之王”——王贞治

王贞治生于 1940 年,是日本籍华人。他从小喜欢棒球运动。1958 年高
中毕业后,参加巨人棒球队,成为棒球职业运动员。球艺精湛,投球与击球
技术尤佳。
1962 年 7 月 1 日,他在与大洋队的比赛中,正式采用了“金鸡独立”姿
势,一鸣惊人,连击 3 支本垒打。所谓本垒打,即将球击出后,安全跑完 4
个垒,得 1 分。此后,经过几年奋战,他以 714 支本垒打的成绩平了当时美
国国家队棒球王贝比鲁斯的本垒打纪录。并多次获日本本垒打冠军和得分冠
军。
1977 年 7、8 月间,日本各界注视着王贞治向 755 支本垒打世界纪录冲
击。每场比赛,成千上万的观众都蜂拥而来,有的甚至戴上棒球手套进场,
希望那只破纪录而富有历史意义的棒球落入自己的手中;有的公司还筹资为
王贞治准备庆贺的金银纪念章及各种奖品;王贞治后援会“山王饭店”宣布,
王贞治只要击出 756 支本垒打,破世界纪录的当天,所有到饭店用餐的人一
律免费,以示庆贺。
1977 年 9 月 3 日,东京可以容纳 5 万多观众的后乐园球场座无虚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