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29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9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均宽约 190 千米,最狭处仅 135 千米。它是东海与南海之间的交通要冲,鱼
产丰富。福建一侧海岸曲折,多良港和岛屿;台湾岛一侧多平直的沙岸,沙
滩广布。台湾海峡海水不深,有 3/4 的水域深度在 60 米以内。海峡水域有澎
湖列岛。
    琼州海峡:位于广东雷州半岛与海南省的海南岛之间。最狭处仅 18 千
米。该海峡是我国内海的一部分。
    半岛和岛屿
    半岛:我国较大的半岛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
    岛屿:我国沿海有大小岛屿 5000 多个,多分布在东海和南海之中。台湾
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是我国著名的岛屿。
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
    我国政府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发展经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将我国领土划分为以下三级行政区: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国家在必要时,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和澳门
    香港:1984 年 9 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中国政府将
在 1997 年 7 月 1 日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1987 年 4 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祖国的地形
地形的概况
    地形和地势的概念
    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通常,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

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地势是指陆地表面高低起伏的趋势。
    地形的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地表形态壮丽多姿,有面积广阔的
高原和平原,有众多连绵起伏的山脉,有大大小小的盆地,也有岗峦起伏的
丘陵。在多种多样的地形中,以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在内的山
区面积比较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 2/3。这是我国地形在形态构成上的一个
重要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地势高
低起伏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在我国西南部,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达 4000 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在第一级阶梯以东,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海拔 1000~
2000 米。
    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多在 500 米以
下。
    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阶梯
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势的优越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海上湿润空气深入内陆,供给大量水汽;我国
河流因地势之故,多西源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因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阶
梯过渡地带河水湍急,产生了巨大的水能资源。
地形的分布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
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位于我国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界
上。由数条平行山脉组成,东西长达 2500 多千米,呈略向南凸的弧形。平均
海拔在 6000 米以上,7000 米以上的高峰有 50 多座,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达
8848.13 米,为世界第一高峰。该山脉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大山脉,它是由
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
川省的西部。面积约 230 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亘的高大山脉为骨
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 4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
界屋脊”之称。高原面起伏平缓。四周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
雅山等环绕。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甘肃和新疆边境,以
及祁连山麓,北接蒙古,南抵长城。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甘肃、宁夏和
河北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 130 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高原。海拔在
1000 米左右。高原上地势坦荡,多宽广盆地(蒙古语称为“塔拉”),草原、
沙漠和戈壁广布。

    黄土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东起太行山,西至洮河和
乌鞘岭。包括山西省和甘肃、宁夏、陕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 30
多万平方千米,海拔 1000~2000 米,山岭可达 2500 米以上。为世界黄土分
布最广、最厚地区。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哀劳山,东至雪峰山、武陵山,北沿
大娄山,南与两广丘陵相接。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北部,以及四川、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 1000~
2000 米。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被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
所环绕。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甘、新边境。东西长约 1400 千米,南北宽约
520 千米,面积约 40 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四周有阿尔泰山、天山及西部
诸山环绕,呈三角形,东西长 700 多千米,南北宽达 450 千米,面积约 38
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被阿
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东西长 800 千米,南北最宽处达 350 千米,
面积约 25 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
    四川盆地:在四川省东部,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等县市为顶点的
连线范围之内。四周有邛崃山、龙门山、大巴山、巫山和大娄山环绕,其高
度多在海拔 1000~3000 米。盆地底部海拔 300~600 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盆地面积约 26 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祖国东北部,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抵辽东湾。南北长约 1000 千米,东西最宽
达 400 千米,总面积 35 万平方千米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它主要是由辽
河、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大部分海拔在 200 米以下,长春附近松辽分
水岭处地势稍高(200~250 米)。松辽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以北的西部
称松嫩平原,东部称三江平原。
    华北平原:在黄河下游地区。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到渤海、黄海
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止于苏、皖两省北部,
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接。面积约 30 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冲积平原。主
要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冲积形成。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 50 米以下。
黄河下游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将华北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黄淮平
原,北部称海河平原(河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三峡以东,淮阳山地和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
陵和浙闽丘陵以北,向东直抵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沿江两岸宽
窄不等,可以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
地势低平,海拔多在 50 米以下,河湖众多,农业发达。
    主要丘陵
    我国的丘陵较多,分布广泛,尤其东部地区较广。自北而南,有辽东丘
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等。
    辽东丘陵在辽东半岛,由长白山的延续部分及其支脉组成,海拔多在 500
米左右,有千山山脉,盛产苹果;山东丘陵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其西部有

泰山、鲁山、蒙山、沂山等,其东部为崂山丘陵(胶东丘陵),西部海拔多
在 500~1000 米,东部多为海拔 400 米左右的宽谷低丘;江南丘陵指长江以
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云贵高原以东的丘陵和低山,包括江
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及安徽省南部,丘陵之间多河谷盆地;广东和广西两省
区的大部分低山和丘陵总称两广丘陵,多为海拔 200~400 米之间山丘,山丘
之间的河谷平原和盆地是重要农耕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此外,在青藏高
原和黄土高原等地区也有丘陵分布。
    很多丘陵已开辟为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有的丘陵区的山峰成了
著名风景旅游区。
我国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
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
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
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
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
大的水能。我国水能蕴藏量达 6.8 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为水电事业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
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
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祖国的人口和民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总数
    1990 年 7 月我国(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在内)总人口达 11.60 亿,
其中大陆部分 11.34 亿,占同年世界总人口的 21.9%。现今,人口总数已达
13 亿,居世界各国之首。
    我国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1990 年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118
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4 人)的 3 倍多。
    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尤其沿海 12
个省、市区人口密度高达平均每平方千米 364 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内
地 18 省和自治区平均每平方千米 80 人。其中内蒙古、藏、青、新 4 省区每
平方千米平均只有 9 人,仅为沿海地区的 1/40。除京、沪、津 3 市外,人口
密度最高的江苏省每平方千米高达 654 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区每平方千米
平均仅有 2 人。如以漠河—兰州—腾冲—线为界,将全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 43%,人口占全国的 94.4%(1990 年),人口密度
平均每平方千米达 231 人;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 57%,人口占全国的 5.6%,

平均每平方千米只有 10 人。
    城乡人口比例
    我国城乡人口构成特点是:城镇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大。1990 年
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26.23%(1949 年末为 10.6%),乡村人口占 73.77
%(1949 年末为 89.4%)。建国40 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约
增加 16%),这是我国城乡人口的又一特点。
    各地城乡人口构成差异很大。1990 年城镇人口比重:东北三省占 47.52
%,居全国之首,华北区占 31.78%,居全国第二位,华东区居第三,占 25.4
%,西南区占 18.85%。以省区而论,辽宁省城镇人口比例最高(50.86%),
西藏自治区最低(12.59%)。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汉、蒙古、回、藏、
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 56 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
化,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汉族和少数民族
    全国 56 个民族中,以汉族人口最多,为 10.4248 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0%(1990 年);除汉族以外的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为 1.1753 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