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附庸风雅录 作者:阿堵 >

第136章

附庸风雅录 作者:阿堵-第136章

小说: 附庸风雅录 作者:阿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德礼还顺便以极低的价钱收购了哈罗德旧宅地窖里那一大堆废纸,志得意满地回到普瑞斯。
  也许他的好人品好运气传给了整个课题组,没多久,就在夏历春节前夕,从大夏国内传来好消息:越州一个地方博物馆的研究员,在清理库存的时候,无意间翻出几块玉石残件,觉得上面的雕刻符号跟最近州立博物馆征集信息的图样有些相似,于是抱着侥幸心理通报上去。
  方思慎收到照片,激动得手都抖了。要知道,哈罗德家坚持与六件青铜器捆绑出售的,就是同品质同类型的一堆残片。方思慎和学生们曾经试着拼接,只有少数几块能连接起来,没有太大意义,推测很可能原本属于一整块刻了字的玉版。尽管玉上的刻痕与青铜器上浇铸的铭文笔势不同,但符号构成原理本质上完全一致。闭上眼睛,方思慎脑海中就能浮现出每一个图案所对应的铭文字符。
  越州地方博物馆的新发现,因其数量少,品质残旧,无法在完整性上做出太大贡献。但它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分说明了花旗国这批海外文物并非孤证,故而在源头上解决了“从哪儿来”的大问题。
  至于那几块玉石残件为何此前会被彻底遗忘在地方博物馆的库房角落里,也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于玉器来说,人们更看重其审美特质,此类文物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玉石本身的品质及其加工工艺。即使年代足够久远,如果仅仅是些残片,玉石品质也一般,又看不出雕刻工艺上的独特之处,也很容易被忽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几件东西缺乏正统出身。据说是大改造期间挖防空洞无意中挖出来的,直接交了公,连出土记录都没有。当时过手的虽然也有行家,第一眼直接把上面的刻纹认作了图案,压根没往文字方面想。在毫无佐证的情形下,认定它们并无深入研究的价值,便搁下了。这一搁,就是四十年。
  方思慎立刻通过吕奎梁的关系,要求将这批玉石残件借调到人文学院古夏语研究所。可惜时机不太好,大学里已经放寒假,博物馆因为临近春节人都走光了。最后只能请父亲帮忙盯着,等一过完年就执行。
  方思慎跟研究院请了两天假,连上周末一共四天。都知道他是要过夏历新年,假请得很容易,课题组的学生们还送了不少别致的新年礼物。
  腊月二十九下午,整理完手头的活儿,去了梁若谷的住处,预备跟小刘商量商量明天的行程,再收拾收拾东西。何慎薇一个星期前就打电话,说是派车来接,到高登市与何家人汇合,一起乘包机过去。何家本家在西海岸的金山市,后来生意重心东移,如今后辈们多数定居在东边大城市,只有老太爷何惟斯仍旧住在老宅里。何慎薇离异后,多数时间倒在老宅陪堂伯父。赶上过年这样的特殊时刻,老爷子一声令下,儿孙们只能四面八方往回赶。
  方思慎的假从除夕开始,何慎薇便说留人等候。他不想这样麻烦,委婉地解释说有朋友同行。虽然小刘一贯以保镖司机随从自居,但方思慎带着他的时候,从来都介绍说是朋友。何慎薇问了两句,便明白了,不再坚持,只道登机前知会一声,那边有人接。
  梁若谷的屋子方思慎有钥匙,还是先按了门铃。应门的是汪太子手下熟识的保镖,因其姓展,人称展护卫。进去一看,梁才子,刘火山,加上展护卫三人,正坐在长条形的豪华餐桌旁,一人一碗泡面。
  大惊:“怎么吃这个?”
  小刘道:“常伯到儿子那里过年去了,初五才回来。”
  常伯是汪太子请的厨师,已经定居花旗国。一年到头待在主家,也就过年几天得空看儿子。
  梁若谷斯斯文文挑着面条,纸筒泡面吃出海参鲍鱼面的派头。这时放下筷子:“方老师吃饭没有?来一桶?时蔬鲜蘑的怎么样?”
  方思慎四面扫视一圈:“就你们三人?没一个会做饭的?”
  展护卫道:“老大回国过年去了,也是初五回来。”嘿嘿一笑,“反正也没几天,凑合凑合得了。”
  他跟小刘俩大老爷们,从没进过厨房。梁若谷自小被母亲娇养着,真正十指不沾阳春水,说起来,比洪鑫垚那暴发户家庭出来的皮实扛摔正经富二代,不知金贵多少。原本来花旗国留学是最好的锻炼机会,不想有汪太子包吃包住,纵得丁点儿长进也无。
  经过半年相处,方思慎知道他除了吃住在汪浵这里,其他方面一分便宜也不肯占。一想便明白了,春节回家没时间倒在其次,主要恐怕还是太贵,跟汪太子同路更加尴尬,只能留守。
  大过年的吃泡面,看着都心酸。
  放下书包:“别吃这个了,我瞧瞧厨房里有什么。”
  打开橱柜,整整两箱子泡面,还有各种真空包装的熟食,以及面包饼干之类没营养的食物。再看冰箱,基本空了,只剩几包榨菜丝,还好架子上调料依旧齐备。这个时候,去唐人街是来不及了。年关底下,凡是做夏人买卖的店铺,基本都关了门。海外夏人老规矩守得比本土还严,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
  方思慎拉着刘火山去了附近的洋人小超市,买回来一堆蔬菜、鸡蛋、鲜肉、通心粉,非常难得的,这家店居然还有大米。半个小时后,每人分了一盘子榨菜肉丝通心粉,一碗鸡蛋青菜汤。青菜是速冻菠菜,化开了凉拌煮汤都还不错。
  梁若谷叉起几根通心粉,笑:“啧啧,榨菜肉丝……方老师,您真有创意。”
  方思慎看着他:“很难吃?”
  梁才子低头开吃:“挺好吃的。”
  最后几个盘子都见了底,小刘主动去洗碗。方思慎跟展护卫交代:“榨菜肉丝我多炒了一点,在冰箱里,明天可以做个盖浇饭。只有你俩的话,三量杯米,一倍半高的水,按下电饭煲开关就行了。就算吃泡面,也可以煮个鸡蛋,烫点儿青菜,多少有些营养。”
  梁若谷知道他明天要去亲戚家过年,这时抬起头问:“你哪天回来?”
  方思慎觉得自己看出点可怜巴巴模样来,叹气:“最晚初三下午。”
  “哦。”梁才子不说话了,起身上楼。
  从德尔菲亚到金山市,航程五个小时。加上两头开车的时间,总共七八个钟头,并不轻松。方思慎要去赶何家的年夜饭,怕去晚了失礼,一大早就和小刘动身出发。在德尔菲亚候机的时候,想到国内午夜十二点自己正在飞机上,于是给父亲打了个电话。
  该说的都说完,总觉得父亲欲言又止。心里猜测他不大愿意自己去何家,可是又不可能说不许去。临到挂断,十分不舍。大概在花旗国待得耳濡目染,一句话脱口而出:“春节快乐,爸爸,我爱你。”
  电话那头一下没声了。许久之后,方司长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春节快乐。儿子,爸爸也爱你。”
  再给洪鑫垚打电话的时候,方思慎心情极佳。遗憾的是洪家过年永远太热闹,洪大少背过身对着手机打啵儿,方思慎在这头听得红霞上脸,那边居然没人发现。
  洪鑫垚对他的行踪清楚得很,大致说了几句,匆匆结束:“先这样,等你回来,我们好好聊。”
  “嗯。”
  广播里开始催促登机。
  “阿尧。”
  “还有啥事?”
  三个字在舌尖上滚了滚,有了心理准备,反而说不出来了。
  “不是该上飞机了?去吧。听说何家人挺多,过年只怕也是闹哄哄的。你愿意待就待,不愿意就不待。反正又不是他们养了你,不用顾忌谁的面子。”
  “嗯,我就是去看看几位长辈。”
  最终两人半句肉麻情话也没有,直接挂了。
  抵达金山机场,果然有人接,是见过一面的堂兄何致远。
  何家大宅在金山市郊富人别墅区里,占了整个一片山坡。前边是草地,两面是树林,后边是花园。一栋三层白色别墅矗立其间,两翼延伸开来,规模颇大。何致远一路介绍,这时道:“其实这些年我爸和我们主要都在高登市,那边的房子比这个大得多,偏爷爷就是不愿意过去。这房子买得早,有些老旧,也有些小了。像这样大家都回来,三四十个,便有点儿挤。抱歉恐怕致柔你和你的朋友,得共住一个套间。”
  方思慎连说没关系。
  车开上私家路,山坡上早有人看见,呼啦啦一群人涌出来瞧热闹,主要是年轻人跟小孩子。才下车,不等何致远介绍,就有人笔直冲上来拍肩膀扯胳膊,看样子何惟斯跟何慎薇提前描述过,都知道方思慎长什么样儿。谁也不认生,一时间表哥堂弟叔叔舅舅喊得此起彼伏,方思慎根本分不出来谁是谁。
  一个三十多岁,面容威严的男子肃然道:“都进去!一点礼貌也没有,以为过年就没人敢骂你们呢?”随即展开笑容,向方思慎伸出手:“致柔,欢迎你的到来,我是大堂兄致高。爷爷他们都在里头,就等你来。”
  方思慎跟着他往里走,莫名想起《石头记》里林氏女儿初进外祖家门的情节,不由得失笑。望着花园边的参天大树,还有窗台上精美却斑驳的铁艺窗棂,又有些恍惚。
  也许就在那棵树下,也许就在那个窗台上,当年幼小的何慎思,曾经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
  万里之外青丘白水林海碧涛在心头翻涌,入眼是温馨优雅宅院中家人团聚。命运如此无常,叫人痛无可痛,失无可失。

  第一一三章

  何家的年夜饭,对于方思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大堂当中摆开五张红木八仙桌,最上边那张除了菜肴,还供着祖宗牌位。牌位只有一块,上书“何氏列祖列宗之灵位”。
  何慎薇悄声向方思慎解释:“当年从大陆出来,哪里还顾得上祠堂里的祖宗牌位。这是过来之后,你太爷爷亲笔写的。”望着供桌上成套的锡制祭器,带了微笑,“那烛签香炉倒都是东平老家带过来的,看你大爷爷的意思,恨不得当作传家宝。可惜一不是金的二不是玉的,小辈们没一个看得上。”
  菜肴供品都上齐了,何惟斯领头站在牌位前。所有何氏子孙,包括嫁进来的媳妇,嫁出去的女儿,总之所有姓何的,都按辈份自觉自动站好。那些不姓何的,早已经退到旁边,肃立观礼。一眨眼工夫,就剩了方思慎一个人没有归属。正犹豫无措间,听见老爷子指示道:“致柔,你站到致远边上。”
  容不得多想,赶忙应一声:“是。”迅速站了过去。
  但听一声洪亮的长吟:“拜——”孝子贤孙齐刷刷跪倒磕头。方思慎磕完了这个头,才分辨出来说话人是一家之主何慎行。
  第一杯酒洒向地面,何慎行开始念祝词。
  方思慎长到这么大,在史籍资料里阅读过无数回宗族祭祀仪式,却从未真正亲身经历。夏国本土自新朝建立以来,破除旧传统旧道德,树立新文化新风尚,像方思慎这个年纪,恰在大改造运动末期出生,很少有人经历过此类活动,更别说他还成长在林区。林区本是无人区。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和青年,为了林业这个共同目的,走到一起。芒干道,是只有新传统,没有旧传统的地方。
  他为自己身处在这个仪式当中而热泪盈眶。原本因为骑虎难下,心里十分不安,他以为就是来吃个年夜饭,最多不过是与何家诸人见个面。以何家子孙的身份参加祭祖,大大出乎意料,亦非他所愿。从头到尾,他都没有过上这儿来认祖归宗的打算。这时候却想开了,就当是替养父何慎思尽点儿孝道吧。亡魂渺渺,可也曾有过归家之念?对于何惟我何慎思来说,东土西洋,究竟哪一方才是故乡?
  一面神飞万里,一面不经意地听着何慎行的祷告,大意是向祖宗汇报这一年的家族大事,哪个公司赚钱了,谁家孩子进学了诸如此类。再拜之后,敬第二杯酒,这回是祈祷祖宗保佑,平安多寿、财源滚滚、子孙绵延。磕到第三个头,敬第三杯酒,说话人换成了何惟斯。老人用沙哑断续的声音,向祖宗汇报阔别六十多年后,重回故里探访的经历。
  最后几句,方思慎听得分明。那带着乡音的哽咽,他居然能分辨出每一个字:“阿爹,今日堂前跪拜,尚有流散在外的何氏养子何致柔。只可惜,你那不肖的三子惟我、不肖孙慎思,还有不肖媳何章氏妙嘉,都追随你到地下去了。阿爹……可怜三弟一兜子……尸骨无存,魂魄无依……你老人家地下有知,给他们引引路……”
  方思慎大恸,泪水决提而下。那一瞬间他差点就说出来:至少有一个,至少还有一个,不致尸骨无存,魂魄无依……他不敢说,用拳头捂住了嘴,泪如泉涌。
  酒过三巡,合祭礼毕,旁边的何致远拉起了方思慎。何慎薇过来给了他一个拥抱,替他擦干满脸泪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