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不是慕容冲 作者:楚云暮 >

第184章

我不是慕容冲 作者:楚云暮-第184章

小说: 我不是慕容冲 作者:楚云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兵游勇死追——堪称胜之不武,赢也无谓。
  姚嵩却与沮渠蒙逊是多少年的老对手了,彼此熟知对方一切的阴险狡诈,岂可坐视他从眼皮底下溜过?思前想后,他一咬牙,不再耽误迟延,当即点齐一万精兵,连夜出关西去——慕容钟不肯阻截,那便由他来追击,人衔枚马裹蹄,一夜之内便能赶上,十面围城,定要全歼沮渠蒙逊!
  一夜厮杀。
  沮渠蒙逊似没想到会遭迎头痛击,那三千人马在如狼似虎气势如虹的一万燕军面前溃不成军,四散而逃,姚嵩既然出关哪里肯再放过沮渠蒙逊,当下紧追不舍,一路战至崤山余脉。姚嵩一面咳嗽,一面勒马止步,在黑黝黝的夜色中极目望去——崤山绵延,峻岭峥嵘。函谷关自古称雄,便是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扬名,□之中“车不方轨,马不并辔”——如此险要的地势显然已不适合再夜战追击了。
  姚嵩在寒凉夜风中狠狠拧眉,又是一阵心烦意乱,气血翻涌——忙活一夜,却只是赶跑了北魏军队,还是教沮渠蒙逊给逃了!若是慕容钟肯与他配合前后夹击,又怎会功亏一篑!
  他强压下喉间一抹腥甜,扬手下令道:“全军转向,退回函谷关!”
  然而就在三军调头准备撤退的瞬间,一道道鼙鼓号角之声忽然刺破了黎明前的宁静,惊天动地而来!姚嵩蓦然一惊,揽辔极目而望,便见天尽头突然出现了一支黑压压的军队,携着摧枯拉朽之势,排山倒海地袭向奔战一夜的西燕军队!
  最先映入眼帘的,北魏国君的鎏金王旗,遮天蔽日一般猎猎飞展——竟是拓跋珪亲征!


141、第三卷 函谷萧风 完 。。。
  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未冻;拓跋珪怎么会无声无息地从天而降出现在函谷关!
  姚嵩浑身剧颤;险些载下马去,一股突如其来的恐慌几乎将他击溃——他中计了!沮渠蒙逊并非真去西凉,而是自为香饵;专为钓他这头大鱼;所图的正是函谷天险!
  方才仓皇撤退的沮渠蒙逊所部亦调转枪头杀来,两军合攻,恰将燕军包了饺子。
  一派兵荒马乱刀光剑影之中;副将匆匆杀过乱兵;拍马赶来,顺手将自己的头盔扣在姚嵩头上,急道:“姚大人!我们被包围了!该往哪里退!”姚嵩茫茫然地抬头;刚欲开口,斜下里忽然飞出一簇箭矢,擦过他盔上红缨,直直贯穿副将的头颅,溅出一泊红红白白的脑浆鲜血,悉数泼在姚嵩头脸之上。
  刺鼻的血腥味终于使他彻底清醒过来,目瞪口呆地望着眼前的尸山血海、阿鼻地狱。
  厮杀惨叫金戈铁马之声不绝于耳,整座崤山战场如同一锅血肉模糊的沸粥——全是因为他这个自诩智珠在握的白痴!
  从来都是他诡计多端,谋算布局,却原来——剃人头者,人恒剃其头!
  喉中腥甜再也按捺不下,他付在马背上哇地一口呕出一滩黑血!
  “大人!”众人一抢而上,皆是惶急无措的模样。
  姚嵩死死按住马鞍不令自己显出摇摇欲坠的虚弱,他反手一下下地狠狠擦去下巴上绵延的血痕,咬牙道:“挥旗,我军向大纛靠拢,集中突围!”
  
  拓跋珪在精锐亲卫的簇拥护卫下,在原地纹丝不动,漠然地注视着千军万马的搏命厮杀,破晓朝阳为这漫山的血色镀上了一层金光,仿佛杀惨烈戮也成了一桩赏心乐事。
  “姚嵩,久违了。”他勾起唇角,平静地愉悦着:他本以为这天下第一的毒谋士有多么传奇,谁知离开长安离开了他,姚嵩也不过一介凡人!会冲动、会上当、会犹豫、会恐惧!当初自己竟然被他压制了这么多年,当真可笑!
  他早就知道姚嵩被驱来函谷之后,便大肆修筑战壕工事积极备战,却一直隐忍不发,让他以为黄河未冻北魏骑兵便无法渡河;又兼战船不够,也无法在短期之内大量伐木造船,殊不知他一占领冀州全境便拆了当年曹操在邺城修建的铜雀三台,将木材日以继夜地火速送到前线,趁着枯水期令魏军抱木泅渡过河,一夜之间硬是不声不响地将一万魏军在函谷关燕军的眼皮底下送过了黄河——而与此同时,那自诩聪明绝顶的姚小侯已经出关追击沮渠蒙逊去了,又如何阻止的及?
  魏军气势如虹,直杀到旭日高升,沮渠蒙逊率军而来,两军会师于函谷关前。蒙逊血战昼夜,面上却毫无疲倦,反是一脸杀至兴奋的洋洋得色:“大帅英明!这姚子峻狡诈阴险,也着了您的道!”
  拓跋珪已经登基为王,蒙逊一时口快还照往日称呼,拓跋珪倒不甚在意似地,只沉声道:“不。姚军败而未退溃而不散,他们至今还没放弃突围——蒙逊,不到最后关头,就不能对这头狐狸掉以轻心,你忘了当年在兰门山是如何败于姚嵩之手了?”
  兰门山一役是沮渠蒙逊一生的转捩点,他害死自己的兄长夺权成功却又同时被姚嵩设计,借机逃脱,以至若干年后立国大业功亏一篑,身败名裂之余只能投靠北魏寻求庇护。拓跋珪字字句句皆如钝刀割肉,沮渠蒙逊眸带阴沉,狠戾道:“姚嵩早年被我落过毒,苟延至今也不过油灯未枯罢了,何况身处这战场之上凶险万分的刀光剑影中——今日一战我看他还如何逃出生天!”
  拓跋珪没搭理这话,他有自己的主意——他冷眼旁观等待至今,就为了一战定乾坤,容不得一丝侥幸与大意——姚嵩不除,何谈大业!拓跋珪揽辔举目,平心静气地又观望了片刻,忽而转头传令魏军变阵,封锁燕军退回函谷关的道路,而欲将姚嵩逼往潼关。
  沮渠蒙逊本就奇怪姚嵩如今虽能勉强维持阵型,但只要拓跋珪中军一出,大肆冲杀,姚嵩必败无疑,但拓跋珪却迟迟不肯亲自出马,还把人往潼关隘口驱赶,未免也太沉得住气。他自诩出兵放马十余年,却每每猜不透拓跋珪波橘云诡的用兵之道。“潼关不比函谷,西燕经营已久,由慕容钟把守,精兵重卫易守难攻,我军毕竟只有万余,若追着姚嵩直驱潼关,就不怕慕容钟会出关相援?届时孤军深入,进退维谷的——”后半截话他咽了回去,拓跋珪却冷笑道:“我称臣西燕整整十二年,还不了解这范阳王慕容钟的秉性?姚嵩若叩关求援,他必定闭门不纳,坐视不理!”
  慕容钟原就与拓跋珪交好,当年举荐其为中郎将也有他的一分功劳,后来拓跋珪每高升一步,必加礼馈之,直至他裂土封王两人也没撕破脸,此其一也。
  慕容钟等皇族亲贵原本广厦良田富可敌国,姚嵩当朝后,一纸均田令砍了他们十之七八的利益,又仗着圣宠屡屡向这些亲贵开刀立威,慕容钟又不是慕容永,怎会不恨这曾经大权在握的异族降臣?此其二也。
  而拓跋珪自己,曾官拜西燕安东将军,做了整整三年的潼关守将:关隘内外的每一处坞堡每一座工事每一个陷阱他都了如指掌——任臻也正是顾虑这点,才匆忙在潼关以东仓促再修筑一道函谷关防线,为的就是防备北魏西来——慕容钟自然深知厉害关系,见到拓跋珪挥军而来,只会坚守不出而不敢轻易迎战,就怕拓跋珪会趁势破关而入,直驱长安,他担不起这泼天之责!大敌当前,自保惟重,此其三也。
  狼烟烽火之中,拓跋珪一圈一圈地将乌金马鞭缠上自己的手腕,眼神阴鸷:“是役,姚嵩即便败了,若让他突围得回函谷关,必会想方设法断我退路!好不容易将他诱出关来,不赶绝逼死这名动天下的毒谋士,又怎对的起我拓跋珪一世英名!”
  话音刚落,便是啪地一声,他金鞭扬展,鞭尾末梢猛地抽上□战马,惨嘶哀鸣声中,明晃晃的箭袖铠亦随之震荡不已,在烈日之下泛出一片山河血色。
  
  任臻猛地抬头,是一片秋风落叶从天而降,正击中他的眼眶,他信手拈下,心里却没由来地一阵心慌意乱。
  有甚可慌乱的?出兵放马十余年何等险境不曾遇过?何况自己如今占尽上风。
  自刘裕等将反了刘牢之,原本的北府诸将不愿效命刘牢之者亦纷纷改换门庭,任臻不愿自己救人之举被误会是场侵略,借兵之余干脆抬举刘裕做了主帅,自己从旁遥控。而晋燕联军一路连捷,已经包围建康,朝廷遣使持驺虞幡而来,下诏令刘裕等人解兵自散——魏晋以来,最重驺虞幡,每至内战危急之时,便用以传旨止兵,见之者辄慴伏而不敢动。刘裕初掌大权,竟对此不屑一顾,将驺虞幡一把掷开:“东海王逾制擅权,欺凌帝室,反迹已彰,便是驺虞幡也是矫诏!”之后更传檄京师,逼令东海王还政放人,措辞之严厉远甚当日王恭起兵,一时天下为之侧目。司马元显命刘牢之留守,自己则挟持帝后宫眷,匆匆逃往会稽避祸。
  任臻冷眼旁观,第一次觉得这个从前谢玄麾下的一名小小参军,其杀伐决断雷厉风行的种种手段,颇有当年拓跋珪的影子。
  想到拓跋珪,他便有些沉不住气了。西燕修筑函谷至潼关防线便是针对北魏,但拓跋珪叛燕自立后便一直没有异动,却更令人担忧,他一定要尽快结束南线战事,回关中去。
  任臻招来兀烈,暗中吩咐他派遣使者南下联络被招安的广州刺史孙恩——孙恩上次暂时蛰伏纯粹是因为惧怕北府兵锋,如今东晋内乱,自顾不暇,自己又对其有救命之恩,再煽风点火一番,他必会按捺不住,再次揭竿而起。
  届时司马元显腹背受敌,退无可退,只能放人!
  至于孙恩举兵之后会不会使东晋再堕深渊,生灵涂炭,他却无法顾及了。
  
  会稽城内如今卧虎藏龙济济一堂,司马元显几乎把建康朝廷都给搬来此处,所不同者是他派遣出重兵将晋安帝与王皇后给牢牢控制住——他自知这种一触即发前途未卜的情势之下,没什么比帝后在手更管用的挡箭牌了。
  张法顺却急急找到司马元显,告知孙恩复叛,不日即将开拔北上的噩耗。司马元显本就焦头烂额,闻言一怒之下一脚踹翻了案旁炉鼎:他自诩擅于权谋,多年以来靠着自己百般手段度过一个一个的难关——铲除异己,中央集权,平定孙恩、王恭之乱。但他一时没有能力斩草除根,却没想到按下葫芦起了瓢,这些余孽居然凑在一处又卷土重来!
  张法顺不敢多说,只劝司马元显干脆迁都会稽:“孙恩当年攻进会稽大肆祸害,此地百姓心有余辜,届时必会人心不稳。而我们仰仗的‘乐属兵’也多是这三吴人氏,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而刘牢之留守建康,未必不起养寇自重之心,而我等鞭长莫及未必得力,还不如招他来此,一同守城,以定民心。”
  司马元显望了他一眼:“你是让本王放弃建康,把长江南北全拱手让给那些北府叛军和西燕贼子?!”
  张法顺惴惴不安地答道:“殿下,此乃壮士断腕,不得不为,至少能保后方不失——”
  “办不到!”司马元显的偏执倨傲的性子彻底爆发,过去顺风顺水之时他志得意满,还勉强沉得住性子,如今一遇逆境便再也伪装不了,他拍案而起,一掌摔向他曾倚为左膀右臂的智囊脸上,勃然道,“本王乃司马皇族不世出的英雄,才智不在宣武二帝之下,我已收复益州、罢黜士族,集权在握,将来还要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你现在要我放弃百年国都建康,再次避战南逃,龟缩在这小小城池中苟延残喘?!”
  张法顺捣着红肿的脸颊,沉默不答——这些话都是当年风光无限之时,司马元显被众星捧月时的恭维,听地多了,便信以为真。成大事者,能屈能伸,就如刘邦鸿门之耻、韩信□之辱。而这位太过年轻却手执牛耳的“侍中相王”,显然远没有这份胸襟气度。
  
  司马元显轰走了张法顺,余怒未消,一阵风似地又刮进了后院——他如今占了会稽郡守府衙起居,豪华程度较自己的东海王府是天差地别了,然则他一样着人收拾出了一座一模一样的小院,用来圈禁关押他此生最珍视也最危险的爱人。
  青骢见这位阎罗又来此地,脸色一白,刚欲试做拦阻,司马元显便已脚不沾地地轰进了房内——此时这咫尺方寸之地已不复往日幽静,而如秋雨梧桐,一派萧索。
  一片昏沉无边的黑暗中,谢玄披衣半坐,静静地仰头望着窗外半阙孤月,仿佛视若罔闻,只留给那不速之客一段暧昧模糊的背影。
  司马元显定了定神,却还是耐不住一阵阵的心猿意马——到了此时此地,刘裕孙恩的叛乱,刘牢之的按兵不动,张法顺的苦口婆心似乎全都消失了。
  连他自己平日偶尔泛起的那一点悔恨也烟消云散。为了谢玄,值得!
  他轻车熟路地翻出一只烛台刚欲点火,谢玄冷淡的声音便幽幽传来:“不要掌灯。”
  司马元显忽然吃吃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