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

第3章

-第3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一直闹到精疲力竭为止,竟似完全不记得先前说过要把那个“有本事的”拜为大王的话。

但这话石猴可没有忘(他怎么能忘呢?忙活了半天不就是为了这个嘛),他找了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坐上去,说“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弟兄们啊,做人要讲信用,说话要算数,你们可不能拿我开涮啊。你们刚才说哪一个有本事进来又出去,身体不受伤的,就拜他为王。这些我都做到了,还给你们找了这么好的一个所在,你们以后可以在这里享享福了,为什么不拜我为王呢?这些猴子也真是很难得,听了石猴的话,想起还真有这么回事,于是“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一般人听了这个故事可能只是笑笑,觉得好玩,其实,这件事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颇不简单。

首先,众猴说话还是很算数的,光这一点就很难得,因为这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社会,对于违反承诺的事情,并没有法院和政府来进行处罚并强制执行。在没有行政处罚的社会中,讲诚信是很难得的品质。花果山保持了这么多年的祥和之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守信大概是任何社会群体所必然要求个体遵行的普遍礼俗和道德规范,否则社会不能维系。守信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个体与社会的生存。

其次,群猴在拜大王的时候,并不是乱成一片,而是“序齿排班”,按照年龄大小排好顺序。显然,即使在初始社会,等级观念也已深入猴心。既然有等级,就要有确定等级的标准,按照本领大小为众猴排序,显然是一件暂时还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按照年龄标准排序,就成了一个很自然和方便简易的选择。这么看来,论资排辈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群猴拜大王的场面清楚地表明,虽是深山老林蒙昧之地,地位尊卑观念也已经有雏形了。

最后,对先前的承诺,石猴不提,众猴也就“没有想起”。这事要是石猴不提起,估计众猴也会把先前的话当成信口说说的给“忘”了。对于众猴来说,平白在自己头上安一个“猴王”,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在这个自愿中,也有一些不那么自愿的成分。

   一个社会契约:石猴以信称王(2)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石猴称王的过程:首先是众猴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然后石猴说“我进去,我进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口头协议,双方以口头承诺的方式订立了一个契约,在现代相当于一个君子协定。之后,石猴完成了契约中自己相应的义务,并要求众猴履行协议。众猴虽然并非很乐意,但也没有拒绝,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协议。

关键在于,这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法院,也没有第三方实施机构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众猴即使不想履行协议,石猴也没有办法。毕竟他只有一个,属于少数派,从力量对比看,是弱势的一方。从这种意义上说,花果山的猴群社会是一个很讲信用的诚信社会。反过来说,正因为有对其他猴子说话会算数的预期,石猴才会接受这个挑战,并且在完成任务后要求众猴履约。如果猴群社会以前就不讲诚信,石猴也不会跳出来接受这个挑战,整个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这个协议达成和履行的过程如下:

(1)众猴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众猴发出一个要约)

(2)石猴说:“我进去,我进去。”(猴王做出一个承诺)

至此达成一个口头协议

(3)石猴进入瀑布后,发现水帘洞,然后又出来:此即完成自己在协议中的义务

(4)石猴要求众猴拜他为王:此即要求众猴履行他们的义务

(5)众猴拜石猴为王:众猴履行其义务,兑现其承诺

至此协议内容得以完成

石猴成为美猴王,是一个社会契约的订立和完成的过程。通过这个社会契约,从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中产生了政府。政府的产生可以通过武力征服、社会契约或者同时兼用这两者的方式产生。在花果山这片土地上,产生政府的方式是温和的,也是以大家愿意接受的方式实现的。通过社会契约,猴群走出了自然状态,这比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对社会契约理论进行系统的阐发要早得多。算是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参与订约的众猴是不是有足够的代表性?可能有很多其他猴子当时并不在场,也不知道有一帮猴子要去为涧水寻个源头这件事,它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别人代表了。对突然冒出来的这个王,他们只好接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将有一个猴王的事实就这么确立下来了。

发现水帘洞,不一定是众猴之福。在此之前,众猴没有所有权的观念,也就少了很多争执。有了水帘洞的资产以后,麻烦也由此产生:他们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开始争夺资产。从他们占灶争床的行为看,水帘洞的资源相对于猴群的需求来说,并不是极大地丰富,岂止不丰富,简直可以说非常稀缺。石床的数量是有限的,让谁睡不让谁睡,谁睡好的谁睡差的,都成了问题。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在众猴之间造成无穷无尽的麻烦。而要建立一个分配制度,就需要有一个等级的体系。特别是考虑到如后来所说,猴子的数量有四万七千口之多,石床、石碗之类物资的数量显然是极为不够的,绝大多数猴子的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①。

这样看来,众猴愿拜石猴为王也是一种不得不如此的选择,因为如何分配新发现的资源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很多争斗将因此而起,猴群的和谐局面可能因此而打破。如果他们还像以前那样在花果山中瞎逛,完全依赖花果山中的自然资源生活,则不会有这些麻烦。

总而言之,这件事的结果是,众猴给自己套上了个束缚,并扭转了花果山猴群命运发展的轨迹。政治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顺着它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再也不可能回到原初的自然状态了。

对众猴来说,不幸中的大幸是,石猴虽然对称王有一定的兴趣,但他这么做主要还只是觉得好玩,而不是有什么称王称霸、鱼肉乡里的想法。他的称王,靠的是众猴信守承诺,而不是暴力的手段。从总体上说,石猴算得上一位贤明的君王,他实行的也是无为政治,并没有折腾出很多事情来。不过是“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与众猴“合契同情”而已。

① 其实不仅“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数量不够,就是水帘洞也容不下所有的猴子。石猴说:“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个洞好像很大,“容得千百口老小”,但花果山的猴子有四万七千只,显然不可能都进去住。不过这次跟他一起探险的猴子都进去住应该问题不大。

   拜师学艺:开启生命征程新的一页(1)

拜师学艺:开启生命征程新的一页

◆希望好日子能长久

猴王在花果山率领群猴过了三五百年的快活日子,忽然有一天,大家喝酒聊天的时候,猴王流下了忧伤的眼泪。众猴慌忙问原因,猴王却说出来一番大道理:我现在虽然很欢喜,但对未来却感到忧虑。虽然现在不受人间帝王法律的管辖,也不怕禽兽的淫威,但我终归是会老的。将来有一天老了,气血不活了,暗中还要受到阎王的管制,一旦死了,这好日子不就到头了?众猴听了这话,也“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猴王的这个想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好日子能够天天有,长期过。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这么想才是不正常。他怎么会突然产生这一想法的呢,难道是一时心血来潮?猴王产生这个想法是有原因的。他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他已经感到“年老血衰”,身体大不如前了。也就是说,由于他先有了身体在逐渐衰老的感觉,才开始考虑这个变化的来源及应对措施,从而试图超越这个限制,长享天伦。

为什么我们能肯定地说猴王已经感到自己衰老了,其实只要计算一下他此时的年龄就知道了。后来,地狱中的勾死人带着悟空的魂魄进入地府时,生死簿子上清楚地写着,孙悟空“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那时他是三百四十二岁,此时他该是多少岁呢?他自此之后,花了约十年的时间,在西牛贺洲找到菩提祖师,然后跟着祖师学了十年的艺。学成归来后,灭混世魔王、到龙宫取宝、然后在地狱强销死籍,这些事情,长了说不过一两年,往短了说,也就是几个月。这么说来,他产生求道学艺的想法时,已经到了三百二十二岁高龄。以人一生活一百岁来说,相当于到了九十三四岁,感到身体的衰老是再正常不过了。而他在如此高龄,还要暂时放弃王位,离家求学,受那飘零之苦,其精神可谓十分难得。

显然,孙悟空想到要长生不老,不是因为他长期思考哲学问题,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追求,而更多的是由于物质方面的原因,是感到了身体的衰老,并希望与衰老作斗争,继续过以前的好日子。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求长生,是在追求自由,这追求的是一种大自在和大自由,即突破生命的限制,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交给阎王来管辖。在他产生这个想法之时,已经感到阎王的阴影渐渐在头上降临了。

猴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他以前的日子过得太滋润了。如果他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活中常有困顿之叹,也就不会因为这点事情而“忽然忧恼,堕下泪来”。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状态中的人,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常常会感叹:这日子过得真快呀!就是担心这好日子有个尽头。猴王的堕泪,发生在“喜宴”之中,所以,他的感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今朝,忧的是将来。

这时,跳出一只通背猿猴,说:“有三等名色,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可以长生不老。”猴王听了心头大喜。猴王是一个实践型的天才,有这么好的建议,好,说干就干,第二天就辞别众猴,“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寻访神仙,求取长生不老之术去了。在如此高龄,猴王能够当机立断,果断放弃宝座与舒适的生活,确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这也体现出猴王远大的志向和勇于接受挑战的冒险精神。

猴王放弃王位去寻长生不老之术,其实是在追求更大的利益,不过,这也十分难得了。首先,他这么做有很大的风险,寻长生不老术并不能确保成功;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后来,唐僧取经历经了十四年,可以说遭遇千辛万苦。相比之下,石猴寻师花了十年时光,且是孤身一人,所经历的苦难也颇不小。最后,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好日子,要让他去过苦日子,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可石猴说放下就放下了,第二天就出发,一点没有磨磨唧唧、留恋不舍,可以说是“拿得起,放得下”,很有魄力。以我们的人生经验来说,即使明知道是“弃小利而取大利”,这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所看到和看重的常常只是眼前,总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我无性

   拜师学艺:开启生命征程新的一页(2)

第二天,吃完饯行宴,猴王就自己撑着竹排,向大海中进发了。而寻访神仙的过程并不顺利。前八九年并没有找到真仙,但这期间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这次出门远行,是猴王第一次接触人类社会,他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社会生活,对人类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也像小孩一样,学习做人从模仿开始。在南赡部洲,他的样子吓跑了很多人,他还“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

猴王此时的学人礼、学人话,只是从外在的层面模仿人的行为,是一种好玩的举动。正如小孩模仿大人的行为时,常常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只不过是跟着做罢了。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大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猴王还不知道,他的行为无意中已经触犯了人间的律法,因为他“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你想想这厮的举动岂不是抢劫行为?

在求仙访道的过程中,令猴王感叹的是,“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显然,普通人最关心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生命的长存。也许普通人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