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大明仙人 >

第194章

大明仙人-第194章

小说: 大明仙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臣再见,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客气。所有表面的尊敬和温情都随着一场阴谋雨打风吹去,皇帝精神显然不错,风寒应该早就好了。只是不知道是皇帝不药而愈,还是用了别的药方。

    太医院和内廷也免不了一场清洗了。皇帝不会容忍自己的性命操于别人之后。朝臣勾结内官本就是大忌。只是一直无法禁止罢了。

    皇帝斥退了左右,和杨廷和密谈了整整一天。

    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也没人知道杨廷和拿出的名册,皇帝看了没看。

    当天晚上,城外的大军轰隆隆地开进了北京,然后一家家的名门高府,权贵之家被抄家。成国公府,永宁侯府,襄城伯府,六部尚书,锦衣卫指挥使等等一大批只能让京城百姓仰望的豪门大弟,被一夜打落了尘埃。

    一队又一队的犯官家眷被押送进了大牢,沿途哭声震天,到处是喊冤的声音,吓得京城的百姓也跟着一夜无眠。

    杨廷和从宫中出来之后,一言不发。当天晚上就交代了后事之后,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首辅生涯!

    眼见着风波越闹越大,京城里缇骑四处,每天都有人被大批官兵厂卫破门而入的时候,天下所有官员终于忍不住了。

    兔死狐悲,更何况一干大佬门生无数,牵连更广,皇帝这真的是要杀光满朝文武,天下官员吗?

    接下来的日子,朝廷完全陷入了瘫痪之中,眼看就要天下间烽火四起的时候,英国公,魏国公终于带着仅剩的官员入宫和地方上八成以上官员连署得奏章进宫了。

    皇帝是要报仇,还是要大明江山?

    风暴戛然而止,一道道明发天下的谕旨却将整个大明的天都快翻了过来。

    皇帝重组了内阁,以后的首辅不再是可以一直当道退休致仕了,一任四年,两届为最高时限。最重要的是,皇帝有权任免首辅和阁臣,并剥夺了内阁兵部的大部分权利,却重组了五军都督府。

    文官不再有凌驾于武将之上的权利,钱粮后勤也被收归了无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府掌控的军权,皇帝自己坐上的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的位置,而且以后永为定例。如此将军权收回的举措,标志这文官百年来的努力毁于一旦。这次却出奇的安静,没又一个文官再敢言声。

    有了军队就有了底气,随着正德皇帝开始从英国公和魏国公手上接过兵权,一道道关于科举改制,从此加入实学,算学的提议也被拿了出来。而且通往内阁宝座的途径也不再是馆臣词臣,而是从亲民官中来,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或者偏远地区的亲民官。

    御史台被再一次被拔高,却不能再待在京城内,专门找皇帝刷声望博出位了。一项项考级,逼得御史们不得不站在百官的对立面。朱厚照更是拿出了一个内阁席位,来引诱天下御史,然后御史只在内部迁转,不再与别的文官衙门发生交际。

    这是正德皇帝将天下文官一分为二的阴谋,一群新近的御史纷纷反对,却连宫门都进不了。

    如果是从前,正德皇帝还会体恤一二的话,现在这群闹事的御史,却被马上剥夺了官衣,永不叙用。

    皇帝忍这群家伙忍了很久了!

    皇帝这头打压文臣,那头也没忘记武将们。

    太祖,太宗以及列位先帝封赏的功臣皇帝不敢不认,却弄了一个职权分离,你说你是世袭千户,好吧!朝廷认下了,但你要带兵掌权,可以,先通过考试再说,拉不开弓,骑不得马,不识字,连兵书都没读过,你可以拿份俸禄回家呆着,别出来晃悠!

    什么?你不会,还不想闲着?可以啊!正德皇帝为了振军经武,办了大明皇家讲武堂,里面有王阳明这样的大儒,也有英国公这样的家学渊源的老将讲课,有世授官职的可以面试入学,只要能毕业就行!

    大明正德十七年,整个天下沸沸扬扬,一点都不平静。天下熙熙攘攘,眼看就要乱起来的时候,正德皇帝和天下群臣的“约法三章”被铸成铜柱,摆在了皇宫的门前。

    第一根铜柱上就只有一句话——大明太祖,驱除鞑伮,在兴中华,得国以正,功莫大焉!得天之命,违命者死。

    。。。。

    十二根铜柱可以屹立千年,三根代表和皇室的权利,三根代表官员士绅的权利,三根代表百姓的权利,还有三根却代表封臣和番国的权利。

    铜柱一出,代表着正德皇帝向天下人表示不再深究的意图。

    这是文武百官博弈的结果,因为不这样,因为连英国公和魏国公都已经开始不安了,没有了两位的支持,正德皇帝也不得不妥协。

    百官们安心了,百姓们高兴了,将士们有了前所未有的的出路和封赏,武将们失去的躺在家里喝兵血的机会,却有了封妻荫子,裂土开疆的未来。

    天下议论如潮,却没人在敢跟皇帝说不,只是纷纷乱乱没有好几年肯定没玩没了。

    但这些都不关了尘的事情,那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该头疼的事情。

    了尘跑到了正在开建的皇家讲武堂找到了郁闷之中的王阳明喝酒。

    讲武堂会是天下将官诞生,军官培养的所在。也是天子用来考察将领,提拔人才,收拢军心的依靠。光靠高级将领的忠诚,皇帝已经不放心了,还不如去笼络中级军官,尽管数量庞大,却是军队的中坚。

    天子占了祭酒的坑,然后英国公和魏国公马上当仁不让占了两个副手的坑,王阳明没办法,编出来了一个教育长的坑。做事的却全是他。

    王阳明为什么郁闷?因为他是文人啊!要做的事文圣,没准备去当武圣。整天和一棒子丘八为伍,他还怎么在士林里面混。借口为父守丧,几次不来。和当年蒋校长有得一拼。却在皇上几道圣旨之下,不得不来。

    能有本事把王阳明丢进这个坑里的除了了尘还有谁?

    王阳明也不是不知道这个讲武堂的前途远大,想想全天下的武将都讲从这里出来,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堪为“将师”?虽然正德皇帝已经明令禁止所谓的座师,同年之类的结党,但称呼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

    日后王阳明出了军校去带兵,哪个将领敢炸刺?

    王阳明看见了尘脸很臭,而且这个世界上,能给了尘甩脸色的已经不多了,王阳明恰巧就是其中的一个。

    有些东西不会因为外物的变化而改变,比如了尘对王阳明的肯定和欣赏,乃至尊敬。

    两个人平辈论交,讲起这辈子的年纪,了尘吃亏太多了。但论起上辈子,王阳明吃亏跟多。

    但王阳明不知道啊!

    无论如何,两个人在西南的交情不会变,而且王阳明颇有些将了尘当老师的感觉。虽然了尘跟皇帝出个了騒注意,但了尘都不在乎王阳明的脸色了,王阳明自己也就装不下去了。

    依旧是清茶一杯,远离了工地的喧嚣,王阳明在屏退了左右之后,一脸认真地问道:“真人,不知为何要把学生推到这个位置上来?”

    了尘此来也正是为了这个问题而来,当着王阳明的面,了尘也并不隐瞒地道:“贫道听过王大人的治国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或可救得一时之困,而不能足为百世之谋,所以贫道才将你送入这讲武堂之内”。

    王阳明捧着茶杯,不以为意地问了句道:“为何?”

    “人口繁衍,地力有穷时,损四方,而补益中华如何?”了尘大笑着起身离去,眨眼间便已经不知去向。

    王阳明却“啪嗒“一声,茶杯掉在了地上,都忘了捡起来,脸色刹那间变幻不定,好久都没有恢复过来。

    大明紫禁城慈宁宫内,小太子正在自己祖母身上爬上爬下的,玩得不亦乐乎,老太后却面带不悦,不时恨恨地瞪几眼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地儿子,转头面向自己宝贝孙子的时候,却是一脸慈祥,弄得正德皇帝朱厚照苦笑不已。

    皇宫里培养不出圣天子,儒家也教育不出明君!正德算是明白一众文官们的打算了,于是将太子托付给了了尘,既是对了尘的拉拢,也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早地被关进笼子,失去了自由。况且,太子跟在了尘身边才能百分百安然长大。

    皇宫里有着太多的阴谋,无论皇帝如何去清洗,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干净,这个时代小孩子夭折的可能性太高了,正德皇帝好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还有什么比在了尘身边更安全的了呢?

    正德皇帝想要走遍山河的梦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了,不然非得亡国不可。但太子可以,知道一番民间的疾苦,多学学儒家以外的学问,这无疑都是件极好的机会。

    张太后当然也知道这些,但依旧舍不得自己心尖尖上的宝贝,于是在知道了朱厚照的决定之后,一直没给过儿子好脸色。夏皇后也不舍得,但却不敢违抗夫君,一个人躲在坤宁宫里不出来,也只有张太后才敢把皇帝叫过来,给他脸色看。

    内外廷一场风波之后,母子间的感情到时好了很多,许多因为关于正德皇帝不是张太后亲生的谣言,从而在母子之间留下的芥蒂也烟消云散。就在小太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动作一顿,欣喜地朝着外面大喊了一声:“师公!“

    了尘现身了,这次确实要带走小太子的,张太后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心肝宝贝地抱着小太子,怎么都舍不得放手。

    了尘只能无奈地苦笑了,张太后舍不得孙儿乃人之长情,但留在深宫,在这个波云诡异,朝政未闻的皇宫里就真的有好处了吗?况且,一个不能见识一下天下风物,知道民间疾苦的太子,真的能当好将来的华夏的开拓之君吗?

    正德皇帝需要为太子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一个革新的朝廷,一个焕然一新的格局,又有多少时间来教育太子?

    难道还能走回老路去,让太子在妇孺手中长大,让一群所谓的宿儒来教育出一个“合格”的天子吗?

    大明需要一个有着世界视野,不被儒家左右的君王啊!

    “福生无量天尊!贫道一定好生保护太子,也去民间看看天下疾苦,会经常送太子回宫的。太后,皇上还请尽管放心!“了尘只能安慰到。

    。。。。。

    了尘最终还是带着小太子离开了京城,除了京城之后,一路想着西南而飞,太子第一次坐在白云之上,是兴奋地不得了,不时挣扎着要往下看,却一点都不畏惧高度,真是不得了!

    然而小太子却不知道的是地面上还有一大串一大串家破人亡地昔日权贵家人,正在军队的押送下,哭哭啼啼地被军队押送边疆。

    包括杨慎在内的杨廷和的家人一样也在这些人之中,正德皇帝还是网开一面了。真正送往刑场的并不多,还大部分都是勋贵世家。就连杨家都免于族灭,这的确让天下文官稍稍安心了一点。

    只是不知道,此生再也无缘见到长江的杨慎还能不能有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啊!

    。手机用户请浏览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七章 了尘寻仇佛道难,鱼龙白衣红尘间
        了尘带着小太子离开没几天,茅山掌门便在自己的静室内羽化而去。

    偏偏就在茅山掌门羽化的前几天,有一个道人便带着一个小孩子前来拜访过,谁也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谁也不知道那个道人是谁,反正他们离开之后,掌门便犹如被抽调了灵魂一般,交待了遗言之后,便闭门不出,直到羽化而去。

    当茅山掌门羽化的消息传回了江西龙虎山,张真人微微一叹,没有表示,也没有评价!

    随着道人一家家名山的拜访,无论佛道两家都免不了一场塌天之祸,一位位声誉正隆的名道高僧坐化圆寂,那个带着小孩子的道人成了佛道两家最恐怖的存在。

    却没有一家敢有半点抗拒之意,无论普通弟子如何群情汹汹,山上的长老和掌门都是不置一词。其中的隐情注定了耐人寻味,但佛道两家的高层却是有志一同的选择隐瞒。

    没有人敢泄露道人的来历,也没有人敢说一句事情的起因。甚至连文书上都不会有只言片语,一切的真相也随着时光的流走,随着朝廷纷乱的平息,渐渐被埋进了回忆里。

    几个月后,一僧一道在长江边上投水而死,没有一丝波澜,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的来历。官府草草地收尸之后,却不妨佛道两门都暗暗地长舒了一口气。

    长江上一艘小船顺水而下,江面上一艘艘小船往来,渔歌四起。一个道人陪着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孩子坐在船舱里,小孩子手指着四周渔船上一只只水鸟问道:“师公,看他们要把鸟儿勒死,我看见他们往鸟儿脖子上捆绳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