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推理电子书 > 美国8大奇案 >

第73章

美国8大奇案-第73章

小说: 美国8大奇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拉特利夫妇和彼得逊夫妇的好朋友——本来是要和乔治一起执行任务的,但怀孕的艾梅贝丝突然因出现异常而被送进医院,勃尔能上尉的航程便被取消了。
  离开莱因·梅的前一个晚上,据说乔治·拉特利和一位名叫肯特·克勒恩的上尉飞行员住进了一家空军招待所的最豪华舒适的房间。根据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保证足够的睡眠,这些高级套房总是留给执行特殊任务的飞行员们,连高军衔的长官也不可动用。肯特·克勒恩上尉因为第二天黎明就得出发,所以先睡下了。在他上床之前,肯特看见乔治从冰箱里取了一罐啤酒,然后坐在沙发上给一位朋友冉迪·杜兰写信。
  肯特·克勒恩上尉起床时天还没亮。借着卫生间透出的灯光,他看见乔治在床上翻来滚去,好像正在做着什么噩梦。等肯特漱洗完毕从卫生间出来时,乔治已经安静下来,而且是太安静了,肯特看不见乔治开始发福的肚子在毯子下面随着呼吸一起一伏。通常,乔治的呼吸是很有些动静的。肯特试图替乔治把脉,但他什么也没摸到。
  后来,有人怀疑乔治·拉特利死于心脏病发作,也有人怀疑是酒精或食物中毒,但验尸的结果否定了所有这些猜测。在拉特利夫人丽诗收到的军方死亡证书上,死亡地点:不详,死亡原因:不详。
  丽诗·拉特利带着一双年幼的女儿苦撑了两年,于1985年11月25日去世。据迈克·彼得逊在拉特利姐妹懂事后对她们的说法,她们的母亲在丈夫逝世后忧伤过度,抑郁而死。
  丽诗·拉特利在遗嘱中将她和乔治的两个女儿留给了彼得逊夫妇。
  第二年6月,迈克·彼得逊带领全家六口回到美国,在他熟悉的杜尔罕市公爵大学附近租了一栋房子安顿下来。同一条街上隔了几道门,住着弗莱德和卡瑟琳·艾瓦特夫妇,他们的女儿凯特琳与拉特利姐妹年龄相仿,三个小女孩儿很快就玩到了一起,也带动着两家人相互走动起来。
  这时,迈克·彼得逊从驻防日本时就开始动笔的越战小说《战争时刻》已完成初稿,他此番回国就是为了物色一位出版界的经纪人。迈克花了两年的时间了解行情,与各色人等接触、协商。挑定之后,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按照经纪人的意思对作品润色、修改,甚至设计出新的人物和情节,将某些章节推倒重来。
  1990年,迈克·彼得逊历时20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时刻》终于出版。据其内容提要,该书“截取越战中的精彩片段,深入细致地描写了交战双方高层次的谍报活动,众官兵的个人英雄行为,以及性爱与同性恋”。发表在《出版业周刊》上的介绍文章中说:“迈克·彼得逊在书中巧妙地引入了关于各利益国外交伎俩的描写。他所塑造的战争场面极为细腻、生动而宏伟,但有的读者可能会被他笔下过分大胆的性爱情节所吓退。”
  《战争时刻》分精装本和平装本两种,迈克在题记中写道:
  献给帕迪霞,她经历了我所经历的全部痛苦。
  献给克雷顿和泰德,但愿他们的痛苦只出现在我的噩梦里。
  献给死者。
  也献给那些永远无法从痛苦中自拔的生者。
  尽管迈克·彼得逊常说他视玛格丽特和玛莎·拉特利姐妹俩为己出,却没有在这里提到她们的名字。
  那年秋季,彼得逊一家重返德国,但很快,迈克带着拉特利姐妹又回到杜尔罕,将妻子和儿子们留在了欧洲。第二年夏天,当帕迪霞母子三人回美国度暑假时,发现迈克·彼得逊已经移情别恋,住进了卡瑟琳·艾瓦特家里。
  卡瑟琳比迈克·彼得逊小了将近10岁,于1953年2月21日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勃罗,其时她的父亲、一家规模不算大的建筑公司老板约翰·亨特已年过50,母亲芙罗妮卡·安·霍根·亨特刚30出头。
  亨特家并非北卡罗来纳州人,他们是从纽约搬过来的,不久又迁回到了北边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卡斯特市。卡瑟琳·摩莉丝·凯丝·亨特自小就十分出色,不光在亨特家的四兄妹中,而且在全班、全校都是成绩顶尖的。卡瑟琳还获得过不少其他的荣誉,比如当选为学校的“年度最佳女生”,当地的“兰卡斯特小姐”,以及担任学校一些俱乐部的主席和校刊编辑。
  1971年,卡瑟琳在全年级的473名学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麦卡斯基中学,使她的名字荣登当年度的《美国高中学生名人录》。不久,她又获得了更大的殊荣,成为公爵大学工程学院有史以来的第一名女生。亨特家向来注重教育,他们鼓励孩子们学习的方法之一是以分数论赏。两年前,卡瑟琳的哥哥斯蒂文·亨特中学毕业进入弗吉尼亚陆军学校工程系时,父母发给的奖赏刚够买一把游标计算尺。这一次,卡瑟琳得到的赏金高达160美元,足够买一只在当时堪称奢侈品的计算器。
  公爵大学的同学们还记得,卡瑟琳在校期间曾做过工程学院学生刊物《公爵工程师》的编辑,喜欢在宿舍楼里穿着木板拖鞋,一路“嘚嘚嘚”地从楼上招摇到楼下。
  1972年夏天,卡瑟琳告诉家人她选修了暑假的物理课,不准备回家了。父母不放心,率全家老小驱车南下,方知是女儿爱上弗莱德·艾瓦特,一位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也是暑期物理课的助教。

//

………………………………………
死亡陷阱(12)
………………………………………


  以后的两个暑假,卡瑟琳分别在兰卡斯特的休斯工程公司和杜尔罕的W·M·皮亚特公司获得了一份见习工程师的职位。1975年,卡瑟琳大学毕业后立即与弗莱德举行了婚礼,夫妻双双留校继续深造,两年后各获硕士博士学位。
  年轻有为的艾瓦特夫妇很容易就找到了他们理想的工作,弗莱德在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做研究,卡瑟琳在默尔可集团下属的一个子公司里当工程师,艾瓦特家就安在了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马里兰州。1982年4月27日,他们的女儿凯特琳·芙罗妮卡·艾瓦特出世,将这个小家庭推到了幸运和幸福的顶点,因为卡瑟琳和不少知识妇女一样,费了很大的劲才怀上孕,又靠了剖腹产才生下孩子。
  凯特琳两岁时,她85岁高龄的外祖父约翰·亨特病逝。凯特琳当时尚小,没什么印象。实际上,凯特琳在体会到“死”之前,先体会到了“生”。
  某日,卡瑟琳带着凯特琳去华盛顿动物园,正巧碰上一只长颈鹿生小鹿,母女俩为了纪念这个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到动物园的礼品店挑了一只有母鹿和小鹿图案的早餐盘,和一只同样图案的咖啡杯。从此,每逢卡瑟琳生日,凯特琳必要用这套餐具亲手给妈妈做一顿早饭,以聊慰天下的母亲们为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
  1986年,就在迈克·彼得逊带领全家从西德返美的同时,艾瓦特一家三口也跟着弗莱德的新工作搬回到了杜尔罕,在森林山庄买下一处房子。卡瑟琳趁此机会给自己放了一年的长假,直到第二年6月,进入北方电讯公司。
  北方电讯公司原来的英文名字叫NorthernTele,知道的人也许不多。后来挑出两个词的头三个字母组合成、或简化成的Nortel,在世纪之交的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业中就赫赫有名了。北方电讯公司的总部设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卡瑟琳上班的地方实际上不在杜尔罕,而是杜尔罕以南十余英里处,由杜尔罕、查博希尔和瑞勒三个城市组成的“北卡罗来纳金三角”的中心。卡瑟琳学的是土木工程,北方电讯搞的电子工程,所以她必须重新开始,从最低级的见习工程师做起。卡瑟琳的学识和能力很快得到公司上上下下的认可,不久便提升进入较高级的管理层。
  然而。她的婚姻和家庭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弗莱德开始频繁地和他的一位女同事交往,甚至明目张胆地带来艾瓦特家。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弗莱德开始一会儿搬出去住几天,一会儿又搬回来。艾瓦特一家三口最后的一次度假去了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世界,回到杜尔罕不久,弗莱德便永远地搬出去了。
  同一条街上隔了几道门,彼得逊夫妇的婚姻也摇摇欲坠。当卡瑟琳向8岁的女儿征求意见时,凯特琳只想到从此可以跟玛格丽特和玛莎朝夕相处,就好像过一个永远也不会结束的家家。至于迈克·彼得逊,只不过是这幅画面的背景,是拉特利姐妹的陪衬,如同商店里大甩卖时的买二送一。
  不过,亨特家的人对卡瑟琳和迈克·彼得逊的关系倒是颇有些看法。当时卡瑟琳已经离婚,迈克却还算是有妇之夫。为了这件事,大妹妹堪戴丝·冉勃利尼有一年多没和卡瑟琳说话。
  但不管怎么样,卡瑟琳和迈克未婚同居,住到了一起。不久,又像模像样地搬进了位于森林山庄中心的赛德街1810号。
  这时的迈克·彼得逊因为有了“《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的头衔,已然身价百倍,今非昔比,而且行情看涨。卡瑟琳又是那么一位热情好客、落落大方的女主人,彼得逊家的大宅子很快便成了当地文艺界人士频频光顾的沙龙。卡瑟琳在家里举办过音乐会后的茶点招待会,举办过为卡罗来纳芭蕾舞团、为杜尔罕舞蹈节、为杜尔罕艺术博物馆等等的募捐活动。
  彼得逊家的客厅也布置得如博物馆一般,里面摆设着有200多年历史的日本家具,装点着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古玩,包括一只中国明代的瓷花瓶。
  1994年,这个外表和谐的重组之家发生了第一次危机。迈克·彼得逊的大儿子克雷顿在德国的中学毕业后回到杜尔罕上公爵大学,不久即因酒后驾驶等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克雷顿非但不痛改前非,反而变本加厉,偷了学校做学生证的设备,又试图在校园里点燃自制雷管,被有关部门发现后报告了警方,克雷顿·彼得逊因此被判刑4年零1个月,处罚金并赔偿金171255美元。
  1996年,迈克·彼得逊的第三部小说《和平与赔款》易名为《苦涩的和平》出版。该书以70年代初期的越战和谈为背景,讲述了美国在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的外交。书中内容不光涉及越南,也描写了诸如伊朗国王逝世以及与霍梅尼的谈判等重大事件。在接受杜尔罕《先驱者太阳报》的采访时,迈克对记者说,他的下一本书已经写了300多页。
  迈克·彼得逊的下一本书不是小说,而是纪实文学,关于军队中的一桩同性恋丑闻,题目就暂定为《军中同性恋》。迈克白天写作,下午4点孩子们快放学回家时,便出门去附近的健身中心YMCA锻炼,一般要到晚上7点左右才回来。卡瑟琳总是备好晚餐,无论孩子们如何催促,一定要等到丈夫回家以后才开饭。
  也是在这一年,迈克与帕迪霞经过数年的持久战,终于办完了离婚手续。1996年的最后一天,迈克·彼得逊带卡瑟琳到一家乡村俱乐部参加除夕派对,并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向她屈膝求婚。1997年6月27日,这对经历了将近九年爱情长跑的伉俪喜结连理,前来祝贺的宾客中包括乔治·拉特利家的代表。第二天,迈克和卡瑟琳东渡欧洲,到伦敦和巴黎度蜜月。

//

………………………………………
死亡陷阱(13)
………………………………………


  同年,迈克·彼得逊受聘主持《先驱者太阳报》的时事评论专栏。这位“知名作家”可谓是“艺高人胆大”,敢于对他所看不惯的一切发起抨击,从杜尔罕市的公立学校,到警署,到检察长办公室,到市政府等等,无一能躲避他犀利的笔锋。他批评学校发给非教职人员的行政津贴是“滥用税收”,说“既然现在我知道了我的税收被用到了什么地方,我便也知道了我的选票应该投到什么地方”。他称市政府的13名成员为“十三个小矮人”,说“福洛伊·麦基塞克是他们中间最优秀者,而他能出的最好的点子也只不过是多种些鲜花和灌木,让我们的城市看上去漂亮一点儿。哦,帮帮忙吧!”在另一篇评论中又说“我们的税收不是被浪费了,而是被侵吞了”。
  杜尔罕警署是遭到攻击最多的部门之一。迈克·彼得逊在他的专栏文章中指责警方控制不了杜尔罕市的毒品问题和屡屡发生的枪击事件,指责警方破案率太低,只有5%,“一名罪犯被警方抓获的几率比一个人被闪电击中的几率高不了多少”,并指名点姓地要求杜尔罕警察总署署长特莉莎·恰伯斯辞职:“就像我在这个专栏里反复说过的——愚蠢就是愚蠢,错误就是错误。无论是谁,他或她都必须滚蛋!”恰伯斯署长亦不示弱,她列举出一系列统计数据,针锋相对地回击道,别的不说,杜尔罕警方的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