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鏊坪蟪纸W飞痹墓适隆J录迦宋夤庖痘甯缥某贰N夤庖比耍氤鹿鹜纾谒拇ㄎ佟!痘甯缥某分饕羌窃赝巍⒐庑髂昙涿笫拢栽认嫒硕嘤性鹧裕跞嗣黄健#�
就在同治八年(1869)的七月,也就是刺马案发生整整一年前,慈禧太后亲信太监安德海奉差出京,到处招摇滋事,被山东巡抚丁宝桢逮捕后就地正法。这件事,毫无疑问是朝中另一主事者恭亲王奕?针对慈禧太后所为。安德海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昭显了慈禧太后在朝中的孤立。自那以后,这位秀女出身的太后开始全力扶持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意在与恭亲王和汉人重臣抗衡。有了慈禧太后的庇护,醇亲王为所欲为;有了醇亲王的支持,陈国瑞也敢在直隶境内兴风作浪。后来法国人查清天津教案跟陈国瑞有关后,要求曾国藩交出陈国瑞,态度坚决而强硬。而曾国藩明明痛恨陈国瑞这种人,却因为深知其背后有人,不敢得罪不说,反过来还要在洋人面前全力斡旋维护,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正因为天津教案有着种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从一开始,曾国藩就知道这案子不但是针对他,还要他本人来背这个黑锅。内外交困下,如同多年前战败于太平天国、几欲投水自杀时一样,曾国藩再一次有了强烈的挫败感,沮丧地说:“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据说正好到了“耳顺之年”的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甚至催促儿子赶紧为自己准备棺材。而在天津教案后不久就发生了刺马案,这显然不是巧合,二案即使没有直接联系,也必然有连带关系。
马新贻被刺的消息就在曾国藩最焦头烂额的时候传到了天津,他的第一反应是大吃一惊。平心而论,曾国藩确实不喜欢马新贻,但毕竟大清总督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是前所未有的事。以他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十几年,以他经历的种种官场黑幕,他深知此案绝非一般凶杀案件。其中的玄机是什么?背后又有什么阴谋?为什么朝廷偏要他处理这等棘手之案?
马新贻的死亡带给曾国藩的苦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连续几天,他夜不能寐,成天阴沉着脸,许多时间都是一言不发地呆坐。思前想后,曾国藩决定不趟这摊浑水。于是提笔上书,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回任两江总督。清廷的答复很快回来了——曾国藩必须赴两江之任,直隶总督由李鸿章接任。很简单,很干脆,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李鸿章也在这个时候写信来安慰曾国藩,其中尤其提到了刺马一案,说:“谷山(马新贻的字)近事奇绝,亦向来所无。”毫不迟疑地表达了对马新贻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的震惊。但紧接着又立即说:“两江地大物博,断非师门莫办。”一方面是劝曾国藩赶紧回任两江总督,另一方面也是交底,表明自己对两江绝无染指之心。这两句话紧连在一起,实在耐人寻味。
不过安慰归安慰,精明的李鸿章并不想真正去帮助恩师曾国藩解决烦恼,他甚至在这个时候玩起了“痞子腔”(安徽话,意为耍流氓手段)。曾国藩因处理天津教案不当正备受天下人唾骂,李鸿章担心自己卷入其中后也会受到时论的谴责,因此在到达直隶边境后便借口肝病复发停了下来,一面写信给曾国藩,表示支持曾“拿犯”,另一方面又公开表示要等恩师将天津教案“凶犯”议罪正法后再到天津接任,以免“初政即犯众恶”,意欲等曾国藩收拾好天津教案的乱摊子后再说。昔日曾国藩曾对李瀚章(李鸿章亲兄长,曾国藩亲信)评价李鸿章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显然,此时的李鸿章在玩弄手段方面确实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曾国藩虽然失望,却也无奈,只好将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定拟上奏,自己背了黑锅。
但曾国藩也是老奸巨猾之辈,他虽然被迫接任了两江总督,但却故意拖延时间,正好以等待李鸿章来天津交接为由,迟迟不动身南下。一直到九月二十三日,他才动身离开天津,不过也不是南下两江,而是前往北京。显然,曾国藩此举旨在刺探朝廷对马新贻被刺一案的态度。
九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到达北京。次日早朝时,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召见曾国藩。皇帝和慈安太后都没有说话,只有慈禧太后问了几句关于身体和病情的话,无关痛痒。正当曾国藩纳闷之时,慈禧太后终于提到了马新贻,问道:“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道:“此事甚奇。”慈禧太后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马新贻办事甚好。”曾国藩回答说:“他办事和平精细。”本来以为还有下文,不料慈禧太后突然挥了挥手,叫他跪安退出。
九月二十七日,慈禧太后又在养心殿召见曾国藩。曾国藩竖起耳朵也没有听到“马新贻”三个字,慈禧太后只是问到他何时启程前往两江,隐隐有催促之意。但曾国藩依旧模棱两可,逗留于京师,迟迟不肯动身。
十月初六,终于有军机大臣前来传旨,催促曾国藩赴江南任。十月初九,曾国藩递折请训,传宣召见,奏对十数语。出乎他意料的是,慈禧太后再未提起任何与刺马案相关的话头。
此时,距离马新贻被刺已经有两个多月。与最初朝廷一日发四道谕旨追查马新贻案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朝廷突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再未有催曾国藩办理马新贻案的谕旨。曾国藩先后在天津和北京逗留盘桓,有意拖延时间,朝廷也没有丝毫催促,任其耽搁。似乎曾国藩在试探朝廷态度的同时,→文·冇·人·冇·书·冇·屋←朝廷也在试探他的反应。
曾国藩在朝中四处刺探,始终感到朝廷似乎对马案并不关心。这实在是令人费解,马新贻作为慈禧太后心腹被派往两江,却莫名其妙地死在当地,朝廷明明该大加追索报复,却为何没有要将案子查到水落石出的意思?不过,既然朝廷是这样的态度,他曾国藩也不会自找麻烦,非要去追查到底,而是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但明里对朝廷可以这样敷衍了事,暗里对他自己还需有个交代,他个人实在是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人能在戒备森严的校场将封疆大吏一刀杀死。思考了很久后,他给驻扎在江宁的心腹彭玉麟写了封信,让他先秘密查访事实真相。
曾国藩在京师时,刚好赶上他本人的六十大寿。一时间极为热闹,同治皇帝亲笔御书“勋高柱石”匾额一面、御书福寿字各一,慈禧太后御赐蟒袍、如意等贺礼,荣耀无比;军机处在法源寺设盛宴为曾国藩祝寿;湖南同乡则在湖南会馆为他祝寿。
觥筹交错之中,醺醺然之际,曾国藩似乎又回到了昔日幕下宾客如云的日子,回到了昔日从太平天国手中夺回南京的时候——那个时刻,是他一生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刻,写有“曾”字的旗帜飘扬于大江南北。连一向出言谨慎的他也得意得忘了形,高兴地说:“长江两岸,无一处不张鄙人的旗帜。”
他又想起了那个他为之欣赏又为之惋惜的忠王李秀成。此人确是个人才啊,太平天国中无人能及。据说曾经有不少太平军将领力劝李秀成自立,取代天王洪秀全,但李秀成勃然大怒,还写了两首诗抒发胸臆:
举觞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湖上明月青箬笠,帐中霜冷赫连刀。
英雄自古披肝胆,志士何尝惜羽毛。
我欲乘风归去也,卿云横亘斗牛高。
鼙鼓轩轩动未休,关心楚尾与吴头。
岂知剑气升腾后,犹是胡尘扰攘秋。
万里江山多作垒,百年身世独登楼。
匹夫自有兴亡责,肯把功名付水流。
如此有慷慨气概的一个人,也算有情有义的英雄人物,可惜偏偏加入了太平军。当初南京克复,李秀成被俘,曾国荃用刀子割其臂肉、股肉,也未能使其降服。最后还是他曾国藩出面劝说,李秀成这才俯首,并于囚笼中写下万言《自述》,对他曾国藩极尽吹捧之能事,那可是令他极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不少人劝他曾国藩自立为帝,于南京城头易帜,他不是没有动过心,可当他再一次读李秀成的《自述》时,他恍然明白了,这也许正是李秀成所期待的——他率湘军揭竿而起,与清廷对抗。无论谁胜谁负,都是间接给太平天国报了仇呀。
因而,当他的心腹爱将彭玉麟将劝进的书信转交给他之时,他立即将书信一口吞下,不悦地说:“雪琴(彭玉麟的字)如此试我,其心可诛。”最终令他遽然而醒的是李秀成,而并非旁人。“匹夫自有兴亡责,肯把功名付水流”,说得真好啊。
一切都远去了,李秀成早已经被他杀了,他早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再无能力行非常之事,可朝廷为什么还是对他放心不下呢?这次调他回任两江总督,是不是朝廷已经怀疑到湘军的头上?他的这次回任,到底是祸是福?
曾国藩六十大寿之后,当年十月十五日,曾国藩终于离京起程南下,闰十月二十日才抵达江宁。此时,离马新贻被刺已经五个月之久。
伍、审案
马新贻被刺后,金陵城中的大小官员处于极度的恐慌和茫然的愤怒中,这并非他们对马新贻感情深厚,而是忧惧朝廷怪罪,陷于了神经质的苦恼。
与审讯官员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刺客张文祥相当沉着镇定。正因为他的态度太过泰然自若,一时间令人怀疑他的来历。张文祥被当场逮捕后,先被押到江宁府衙门等候审问。江宁将军魁玉看过马新贻的伤势后,随即开始审问张文祥。张文祥虽然一副桀骜不驯的态度,但开头也很爽快地回答了魁玉的问题,供称自己是河南人,对刺杀马新贻的行为也供认不讳,但对自己的行刺动机却闪烁其词,坚不吐实。魁玉便下令将张文祥带往上元县(江宁府分上元、江宁两县,同城分治)严刑讯究。
先后审讯张文祥的,有上元知县张开祁、江宁知县萧某某、臬司梅启照、理藩司孙衣言等人。据说张文祥供词出来后,参审官员面面相觑,录供者停笔不敢记录。魁玉将初审结果急报朝廷,告知张文祥“直认行刺不讳,而讯其行刺之由,尚属支离狡诈”。之后的一个多月,魁玉每次奏报都不离“一味闪烁”、“语言颠倒”、“反复屡变”等词。那么,张文祥“闪烁”的是什么?“颠倒”的是什么?“屡变”的又是什么呢?魁玉对此没有奏报。而事实则是,有人用酷刑逼张文祥更改口供,而张文祥不肯答应,这才是口供“支离”的真实情况。
这样的结果,当然不能令朝廷满意,王公大臣也纷纷议奏。给事中王书瑞上奏说:“督臣遇害,疆臣人人自危,其中有牵掣窒疑之处,应派亲信大臣彻底根究,勿使稍有隐饰。”慈禧太后深以为然,于是立即以五百里加急的上谕发出,命漕运总督张之万赴江宁会审。此谕刚发,接着又发出密旨,再三叮嘱说:“此事案情重大,断不准存化大为小之心,希图草率了事。”
[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它的核心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来调运粮食,称漕粮,一般是运往京师,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清朝在八大总督之外,专设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管漕粮运输,河道总督管河道和运河工程,一般由一品大员担任。]
张之万是张之洞(后担任过两江总督)堂兄,刚好与马新贻同科,均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而张之万还是这一榜的状元。有意思的是,他有个不雅的外号,叫做“磕头状元”,因为他每天临睡前都要下跪、磕头一百次。据张之万自己的说法,这样可以活动腰腿、运行气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集求神保佑和锻炼身体于一身。此人才干平庸,却是官场老手,《小说下载|WRsHu。CoM》深通黄老之道,遇事从不出头,议政从不发言,喜怒不形于色,是典型的“不倒翁”,在朝中还有个外号,叫做“伴食”。
马新贻的案子落到张之万头上后,他只忧不喜,大为恐慌。很简单,这案子如果只是普通的仇杀案,轮不到他张之万头上;如果是政治谋杀案,那牵连可就大了,主谋势必非同小可,敢杀两江总督,又为何不敢杀他这个漕运总督呢?
张之万越想越是胆战心惊,有心推托不去,无奈上谕刚接,密旨又到,圣命实在难违。跟曾国藩一样,张之万也是个老江湖,最初采取了一个“拖”字——拖着不去江宁,也许拖着拖着,刺客突然供出了主谋,案情真相大白,就无须他再跑这一趟了。不料江宁将军魁玉恨不得越早把这个乱摊子交出去越好,不断行文到清江浦(即淮阴,又称清河,为大运河枢纽,当时最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