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宋之我主沉浮 >

第242章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242章

小说: 南宋之我主沉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进的步伐已经展开,不可能停顿下来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章 真心投靠

    咸淳二年,正月初五。

    吴邵刚正在思考四川、云南以及军中的诸多事宜,节度使衙门的诸多官吏,要出去担任相应职务了,这里面最为关键的就是刘秉忠、张弘略以及张弘范三人。

    张柔已经年近七旬,到军中已经不大可能,年龄不饶人,还是留在节度使他们做事情,也不会承担多少具体的工作,主要还是整理自身作战的经历,供众人参考,从中找寻出来蒙古铁骑的弱点,以及在作战之中如何的利用这些弱点。

    许衡以及郭守敬的事宜,早就已经明确,开年之后,诸多的官吏将要到新设立的云川学府去学习,听许衡等人授课,期间吴邵刚、郝经以及黄家明等人,都是要直接授课的,吴邵刚还在考虑,要设立以军事培训为主的学府,由军中抽调之人前来授课,不过目前的情况之下,时机不大合适,毕竟军队时刻都处于戒备之中,有可能征伐的。

    刘秉忠和张弘范两人,吴邵刚是很看重的,几个月时间以来,两人也写了部分的文书,提出来了诸多的意见建议,刘秉忠偏向于民生方面,张弘范则是偏向于军事方面,在参加了鼎坤炮试射之后,张弘范甚至主动提出要求,成为鼎坤军之中的一名军士。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如何安排众人,吴邵刚也是需要考虑的。

    郝经进入到前院的时候,吴邵刚已经在厢房等候。

    “郝先生,我考虑让刘秉忠出任云南制置使,统管云南的诸多事宜,张弘范则进入合州御前诸军,出任合州御前诸军副都统制,兼任催锋军统领,张弘略出任云南腾冲府知府。。。”

    “其他的调整也要同时进行,李思琪出任四川制置使,兼任重庆府知府,黄家明出任四川制置副使,兼任潼川府知府,陆秀夫出任四川制置副使,依旧担任泸州府知府。。。”

    “鼎坤军都统制由张炳辉出任,其兵力配备为一万人规模,从各军之中抽调。。。”

    郝经瞪大了眼睛,他万万没有想到,刘秉忠居然会出任云南制置使。

    “大人,刘兄能力是不错的,不过骤然出任云南制置使,不知道是不是合适,再说其他人是不是服气,这也不好说啊。”

    郝经的这句话,已经说的很是清楚,虽然没有直接点到张弘略与张弘范等人,实际上对这两人的安排,也是有顾虑的。

    “郝先生,我知道你的顾虑,不过我认为如此的安排很有必要,一方面刘秉忠等人的确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很好的管理地方,另外一个方面,也让依旧在大都的那些汉人大臣好好的看看,我吴邵刚究竟会如何的对待归顺之人。”

    郝经点点头。

    “大人的意思,属下明白了,此举之目的,依旧是瓦解忽必烈身边的汉人大臣。”

    “不错,这也是主要目的之一。”

    “如此,属下就没有其他的意见了,其实刘秉忠的能力是很不错的,完全可以胜任云南制置使之职位,特别是在如何处理云南诸多夷族的问题上面,想必是很有办法的。”

    郝经提到的云南的夷族,其实就是少数民族,而夷族这个称谓,也不是尊重人的称谓,这方面吴邵刚不好怎么说,千年以来,大汉名族对于其他民族统称都是夷族。

    从夷族这个称谓,也是可以看出来,大汉民族对于诸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歧视的。

    让刘秉忠到云南去处理这些事情,效果应该是不错的,其实郑同武率领金州御前诸军驻扎到云南之后,已经按照吴邵刚的要求,很注意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了。

    “好,既然郝先生没有什么意见,那就如此定下来了,休沐结束之后,节度使衙门马上下发文书告示,这文书与告示,包括写给朝廷的奏折,就请郝先生操心了。”

    “属下马上就去做,大人放心。”

    郝经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吴邵刚再次挥手示意。

    “郝先生,其实我一直都想着让你出去的,不过我身边不能够无人辅佐,休沐结束之后,我打算明确你之职位,就以节度副使的名义如何。”

    郝经的身体颤抖了一下,连连摆手。

    “属下觉得不必如此,其实属下的身份,众人都是明白的,若是冠之以节度副使的职衔,属下反而有些不适应,不知道该如何的做事情了。”

    郝经离开时间不长,管家吴林进来禀报,四川承宣副使张世杰求见。

    吴邵刚很是吃惊,这些年过去,他几乎忘记了这个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

    张世杰暗地里的一些动作,吴邵刚都是知晓的,也不是特别的在意,出任四川承宣副使之后,张世杰彻底失去了权力,沦落为闲人,期间有好几次的机会,分别被园四川制置使俞兴利用,被原吏部尚书吕文德利用,可惜都没有什么结果,最终被抛弃。

    张珏在合州也有好些年了,无所事事,不知道每日里做些什么,以前情报署还关注张世杰的一举一动,最近两年基本没有注意了,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四川承宣副使,的确不值得情报署去关心。

    大过年的,张世杰居然从合州来到了成都府,前来拜见,可见其过年没有能够安生。

    略微思索了一下,吴邵刚告诉吴林,让张世杰在会客室等候。

    吴邵刚进入会客室的时候,张世杰连忙站起身来稽首行礼。

    吴邵刚已经是云川节度使,太傅,其身份绝非身为四川承宣副使的张世杰能够比拟的,见到吴邵刚之后行大礼,这也是很正常的。

    简单寒暄了几句话,吴邵刚开始观察张世杰的容貌。

    张世杰的两鬓已经出现白发,神色间隐藏着憔悴。

    一个自认为很有能力、或者说的确是有些能力之人,被闲置多年,且被方方面面利用,最终遭遇到抛弃,这种滋味是很不好受的。

    吴邵刚可没有怜惜张世杰的意思,他认为其是自作自受。

    张世杰缓缓的从怀里掏出了几份信函,默默的放到了桌上。

    “大人,这是京城的来信,下官仔细思索之后,决意将信函交与大人。”

    顿了一口气,张世杰再次开口。

    “下官与大人之间的渊源,还要追溯到殿前司,那个时候下官志得意满,以至于忘乎所以,做了一些自己都汗颜的事情,细细想来,很是羞愧,不过下官出任四川承宣副使之后,所作所为更是难以启齿。”

    “下官做事情有私心,这一点在大人面前是不敢否认的,若不是经过这些年的磨砺,下官永远都不会明白,这两年的时间,下官到了很多地方,潼川府路、成都府路不少地方,都去过了,地方上安稳祥和的景象,给下官的触动是很大的。”

    “这些信函,下官也是年前才收到的,当时就想着交给大人,只是有了前车之鉴,下官颇为犹豫,若是不能够当着大人之面,将有些话语说清楚,怕是今后难以解释。”

    “下官已经决意辞去四川承宣副使之职,亦不想回到京城去了,下官斗胆,恳请在大人麾下做事情,下官想着能够进入军中做事情。。。”

    吴邵刚点点头,没有开口说话,随手拿起了桌上的信函。

    居然是贾似道写给张世杰的信函。

    认真看过信函之后,吴邵刚脸上显露出来笑容。

    “魏国公许诺张承宣副使出任四川制置使,这口气不小啊。”

    “下官不敢有这等的想法,下官更是不敢和大人争高低,下官只愿意在大人麾下好好的做事情,实实在在做些事情,不愿意搀和到其他事情之中去了。”

    不管是从态度和语气,还是从遭受到的磨砺,甚至从情报署调查到的情况来说,吴邵刚都是相信张世杰这些话语的,每个人都是有野心的,张世杰亦不例外,只是以前的野心过于的大了一些。

    史书上面有关宋末三杰的描述,不是特别的详尽,都是说好的方面,一直到某些历史资料开始解密,才有人大胆做出了分析,算是颇为客观的评论了宋末三杰,其中争论最多的就是张世杰。

    吴邵刚占据的高度以及心态,早就不是刚刚穿越时候了。

    听完张世杰的回答,吴邵刚再次点头。

    “张世杰,既然你有这等的想法,那就暂时留在府城,等候节度使衙门的通知,我想你的辞职奏折,应该是已经送往京城去了,魏国公给你写信,给予你厚望,想不到你这个时候想到了辞职,也是得罪了魏国公,没有了其他的出路。”

    “你想进入到合州御前诸军,这个要求我可以满足,不过你记住,既然你有了此等的想法,那就要做好一切的准备,合州御前诸军不同于朝廷其他的大军,军机军规是异常严格的,任何人都要遵守,都不得违背,你若是违背军机军规,一样遭遇严惩,我不会为你说话。”

    张世杰站起身来行礼,这一次行的是军礼。

    “下官感谢大人成全,绝不会违背合州御前诸军的军机军规,若是有违,甘愿接受任何的处罚。”(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一章 书生气浓

    被朝廷夺去功名、发配到利州西路的临安府学生叶李和萧规两人,尽管在赶赴目的地的过程之中出生入死,好几次都差点没命了,不过总算是抵达利州西路,进入到军中的时候,倒是没有吃什么苦,两人很是吃惊,也完全没有想到,还以为按照惯例来说,应该是遭受到杀威棒的,至少需要承受十棒以上,是不是能够从棒下活命,还是未知数。

    没有吃杀威棒不说,进入到军中之后,两人也没有太多的事情,甚至每天依旧可以读书,尽管说军中的书不是很多,但聊胜于无。

    一段时间之后,两人坐不住了,已经绝望的心稍稍有些驿动,好动好说的性子又犯了,于是又想着出门到四处走走看看,作为朝廷发配的犯人,有这等的想法实在有些稀奇,可两个读书人居然就这么想了,而且提出来了申请。

    两人的申请被批准了。

    这一切奇怪的事情,两人没有多想,还以为自身总算是读书人,就算被发配到军中,也是受到尊重的。于是两人到附近的城池和村镇去走走看看,当然凭着他们的身板以及羞涩的囊中,是不大可能走多远的。

    利州西路原来是被蒙古朝廷占据的,合州御前诸军收复此地之后,这里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尽管作为大宋与蒙古王朝交界的地方,时时刻刻都处于战争的边缘,不过稍稍平静的百姓,还是要活下去,种地收获粮食成为了他们第一选择。

    老百姓很容易得到满足,也很容易安定下来,他们早就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各级的官府是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稳定下来的,只有老百姓真正的稳定下来,地方上才有可能稳定,故而对于百姓积极耕作的行为,是完全支持的。

    叶李和萧规外出的时候,正值秋收季节,两人看见田地里不少的百姓,大为吃惊,他们压根不敢相信,这里居然就是边关。

    各级官府的吏员,也在这个时候到村镇去巡查,看看秋收的情况究竟如何,吏员面对百姓的时候,态度很是和蔼,叶李和萧规甚至亲眼见到了。

    于是两个读书人再次有了感慨,按照他们的理解,这一切情形的出现,都是皇恩浩荡的结果,民心如此的向着大宋王朝,岂不是预示着大宋王朝日后一定能够灭掉蒙古鞑子,目前颓废的情形只是暂时的,有朝一日,大宋朝廷一定收复开封京城,恢复大宋王朝的威风。

    作为被剥夺了功名、被发配的犯人,叶李和萧规是没有资格给朝廷上书的,严格说他们的行动是应该受到限制的,不过看见周遭生气勃勃的景象,两人忍不住,又开始上书,这一次他们写出来的所谓的奏折,几乎都是歌功颂德,可惜奏折无法递出去,只能够是放在房间里面,看看来日是不是有机会能够上奏朝廷。

    读书人在军营之中,明显无用武之地,也不可能有什么朋友,故而接下来的时间,两人依旧是四处走走看看,甚至到百姓的家中去了。

    叶李与萧规的一切行为,吴邵刚当然是知道的,而那份放在家中的所谓奏折,吴邵刚也拜读过了,郝经等人看过这份奏折之后,只是晒然一笑,可吴邵刚的想法不一样。

    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全天下的读书人几乎都存在一个毛病,那就是将王朝衰亡的绝大部分责任,都怪罪在大臣的身上,譬如说百年之前岳飞被斩杀,皇上倒是轻松,不用承担任何的罪名,这其实是不对的,可以说一个王朝的衰败,绝大部分的责任都是在皇上的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