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遥远的乡愁_重返61号公路 >

第7章

遥远的乡愁_重返61号公路-第7章

小说: 遥远的乡愁_重返61号公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赖声川回忆道,〃没有人能比,所以,每次只要一看到杨弦出现,大家就自动闭嘴,场子让给杨弦。〃2006年,在赖声川与杨弦都在场的时候,我核实这句话的真实性,赖导笑着说:〃当年杨弦都是独来独往的,我们都是在玩音乐,但他给我们的感觉不太一样,所以,他一来,就把场子让给他好了。〃6月的演唱会后不久,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出面支持杨弦制作唱片以及发行事宜。1975年9月底,唱片以〃中国现代民歌集〃的名称公开出版,除了收录演唱会的八首歌之外,还加了一首也是杨弦谱自余光中《莲的联想》诗集中的《回旋曲》。这张专辑首版一万张在三个月内售完,至第二年1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已达三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在1995年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的评选中,也是以《中国现代民歌集》这张专辑为评选的起点,而此唱片在其中位居15名的位置。

    洪建全文教基金会成立于1971年11月,创办人洪建全先生基于关怀社会的理念创办了此基金会,由洪敏隆夫人洪简静惠女士运筹帷幄。创办之初,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出版、公益等活动从事长远且不易推行的文化扎根工作,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福祉、建立一个人文社会。〃面对台湾三十多年来的社会变化,基金会持续坚持原创精神,积极主动地响应时代潮流及社会趋势,出钱出力,并从参与中体会〃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使命感,展开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文化推广工作。

    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在民歌运动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其在后期亦开展过一些活动,是民歌运动的推动组织之一。据洪简静惠回忆,当时基金会根本没有出版唱片的经验,只因为她去听了觉得很喜欢,也认为很有时代意义,就向基金会创办人洪建全提议帮杨弦出唱片。洪建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民歌,也从来没听过民歌,只因对她的全然信任,并深信这对社会是好的,就很快答应此事。

    对于在民歌运动中扮演过推波助澜的关键角色,洪简静惠与陶晓清一样谦逊。〃基金会只是出了一点小力,却让有才华的人,创造出民歌时代。〃她认为,杨弦在民歌历史上虽然出现短暂,但其后续影响却很澎湃,因为杨弦带给台湾年轻人希望和可能。

    琴声疏疏/注不盈清冷的下午/雨中我是垂死的泳者/曳着长发向你游泳/音乐断时/悲郁不断/如藕丝/立你在雨中/立你在波上/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莲/在水中央/在水中央/我是负伤的泳者/只为采一朵莲/一朵莲影/泅一整个夏天/仍漾漾/仍漾漾/仍藻间流浪/仍梦见采莲/最美的一朵/最远的一朵/莫可奈何你是那莲/仍立在雨里/仍立在雾里/仍是恁近恁远/奇幻的莲/仍展着去年仲夏的白艳/我已溺毙/我已溺毙/我已忘记自己是水鬼/忘记你是一朵水神/这只是秋/莲已凋尽——《回旋曲》词:余光中曲:杨弦唱:杨弦…………………………………………………………

    二、我们的歌〃我们的歌〃演唱会上人山人海,座无虚席,而且年龄大多数都在三十岁以下。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中国青年已从两个极端——〃崇洋〃和〃伧俗〃——的夹缝中,破茧而出,尝试着走出自己的道路,唱中国人自己的歌。只有这些歌中,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自己身上澎湃,和自己生命的充实——

    作家柏杨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有人称杨弦为民歌之父,我却认为一向鼓励民歌运动的陶晓清,可以称为民歌之母。〃陶晓清18岁就步入广播界担任主持人,见证了台湾的民歌运动甚至国语流行音乐的整个历史。2000年,陶晓清受到第11届台湾金曲奖的肯定,荣获〃特别贡献奖〃。

    杨弦曾经说过:〃民歌之父,就是办的事不多,真的有贡献的是后来更多的创作者。就像一个家庭里,大部分父亲不做什么,真正辛苦照顾小孩的都是母亲。〃陶晓清亦是〃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的受邀观众之一。当时在台下的还有《滚石》杂志的段氏兄弟,演唱会结束之后,段钟潭对陶晓清说次日会在余光中教授在厦门街的家中举办一场名为〃现代诗人?民歌手对话录〃的座谈会,除讨论演唱会之外,并试图寻求进一步推展的可能,希望她也能去。

    据陶晓清的回忆——〃就这样,我认识了杨弦、余光中与《滚石》杂志当时的几位重要人物。杨弦的专辑出版后,我也在同一个单位——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之下,策划出版了三张专辑——《我们的歌》第一、二、三辑,找来当时创作力旺盛的一些朋友,共同玩出了这些作品。但是我的唱片生涯就只有短短的这些日子,因为我发现在我的主业电台节目主持之外,制作音乐会的乐趣比制作唱片更多。〃此次座谈会,出席者有余光中、杨弦、陶晓清、胡德夫、段钟潭、林文隆,据曾慧佳《从流行歌曲看台湾社会》记载,讨论歌词的意境以及如何推动民歌使其广为流传时,曾有如下的对话:段钟潭:我们刚刚一再强调流行的问题。我想请教杨弦先生,如果这些歌真的流行的话,是否会影响它的价值?杨弦:我当初作这些曲子,并没有完全考虑要它们流行起来……这些作品,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流行,也许题材会受到限制。

    陶晓清:通常一张专辑唱片上的歌,并不是每一首都能流行……我想,要看看一些唱国语歌曲的歌星是否愿意多唱这些歌。

    余光中:站在艺术的观点来看,这些曲子当然很好,但流不流行,就很难下评语了,这和诗有很大的关系。我当初是写诗,不是写歌词……这八首歌,和现阶段社会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将来我们再来写一些比较流行的,和姚苏蓉之流别别苗头,写一些和台湾日常生活有关的,譬如说,写联考、写毕业、写当兵回来……陶晓清:女朋友变心了!余光中:写一些打动所有十五岁到二十几岁年轻人的心的,我在写这些词的时候,和写诗就不一样了,可以不必考虑文字本身的深意……黄宗柏:……要流行起来,主要不在歌本身,而是技巧的问题。

    陶晓清:……话说回来,时下的国语歌曲也并不是完全能够听得懂。

    余光中:国语流行歌曲毛病也不少,除了音乐本身不好以外,歌词本身也无社会意识……陶晓清:我觉得〃净化歌曲〃不是应该对一般听众喊的,应该是对唱的人或作曲的人喊的,如果一般节目制作人、歌星、作曲家先净化自己,节目自然跟着净化。

    段钟潭:我想如果我们能努力使这些歌曲广为流传起来,也许能为〃净化歌曲〃起带头作用,慢慢使国语歌曲净化起来。

    ………………

    1975、1976年之交的论战之后,有关〃中国现代民歌〃的活动就慢慢沉寂下来,幕后支持的洪建全基金会也没有继续推动相关活动的计划。以杨弦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在1977年被再次提起,并举办了一系列发掘歌手、演唱会、座谈会、平面专栏、电台节目、制作唱片等相关活动,几乎都是陶晓清一人在主导与推动。

    1976年底,陶晓清受邀为新亚餐厅制作一个给年轻人的现场音乐节目,因而有机会深入地与台北〃跑江湖〃的歌手接触,在这些歌手当中,有一些已经创作了中文歌曲,并曾在走唱的过程中演唱过,陶晓清因而萌发出为这些歌手及歌曲制作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演唱会的想法。年底,在她主持的〃中广〃《热门音乐》春节特别节目中,这个演唱会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邀请了包括杨弦在内的六位歌手。这个节目在1977年2月6日播出,〃结果,很多听众反映他们很喜欢这些清新的作品〃。陶晓清在3月10日在中山堂举办了一场类似的公开演唱会,〃很多听众来信要求在中广节目中播出中国现代民歌,要求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于是,自5月起,陶晓清每周六次六个小时的《热门音乐》节目,每个月有一个钟头专门介绍〃中国现代民歌〃的时间。到6月,变成每月两次,7月增为三次,到8月变成每周一次,到11月则增为每周两次,而《热门音乐》本身也增为每周七次七小时。

    虽然这种繁荣与陶晓清原先设想的出版唱片、出歌本、开辟电台节目、设排行榜的推广顺序不太一样,然而听众的回响似乎已经超出她的想像。9月就已有六首歌经听众自动票选而进入原先是设给西洋热门音乐的《热门音乐》本省排行榜,到10月,前二十名当中就有十二首是台湾现代民歌,并且囊括了前七名。第二年,陶晓清就另外为现代民歌设了专门的排行榜。

    现代民歌通过电台节目与一般听众(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互动并不仅止于此,在陶晓清的号召之下,听众们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录成卡带寄到电台发表,有时在卡带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也会受邀亲自上电台演唱录音。这一做法的一个直接作用便是在〃新闻局〃的歌曲审检制度尚未施行到电台节目之前,使每个潜在匿名的听众都有机会变成有名有姓的歌手。

    关于选择的标准,陶晓清曾经说过:只要歌词平实,不犯严重的错误,曲子旋律不错,不是抄袭的,有吉他伴奏,就可以了。为什么评定标准放得这么宽?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在刚开始标准定得太严格,往往会抹杀人家的兴趣,令人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参加,目前我们需要大量的歌曲,彼此比较,才能分辨良莠。

    同时,以〃中国现代民歌〃为名的大型演唱会以及相应的座谈会也在稍后出现,整合中国现代民歌旗帜下的歌手以及广播界及文艺界(包括部分音乐界)的参与者,特别是7月的〃中国现代民歌〃和随后的座谈会,以及12月的〃第一届中国现代民歌之夜〃,基本上都是陶晓清在策划与推动。由她负责策划的《我们的歌》唱片第一、二辑也在洪建全基金会的支持下于10月一起出版,首版三千张在12月初即售罄,随即再版。

    由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出版的《中国创作民歌系列——我们的歌》,自1977年10月起发行,前后共三辑。几位校园民歌运动初期的大将都在这里头留下了许多佳作,包括杨弦、胡德夫、吴楚楚、陈屏、杨祖君、朱介英、韩正皓、潘丽莉、任祥等等。

    尤其是吴楚楚,即后来成立飞碟唱片公司并与滚石唱片共同主导1980年代台湾流行乐坛的音乐人,这位弹得一手好吉他并且嗓音独树一帜的歌手,留下的录音作品极其稀少,而最令人回味的《好了歌》与《你的歌》即是出自《我们的歌》。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地政系毕业的吴楚楚也是喜欢用现代诗入词的一位创作歌手,比如《我们的歌》第三辑中的《摆渡船上》与《行到水穷处》都是采用周梦蝶的诗作,而《好了歌》是直接采用了《红楼梦》中曹雪芹的同名诗。

    吴楚楚在流行音乐界的地位,堪以〃枭雄〃来称谓(张钊维语)。2005年第16届金曲奖的〃特别贡献奖〃颁予吴楚楚,其中甘苦是否得到了回报,唯一人知。

    ……



 【第二章】 盛开…2

    中国现代民歌在一连串的抨击炮火中,原本高层文化文艺界中的支持力量渐渐有改变立场的迹象,直到商品化的校园民歌席卷全岛大专院校时,以洪建全文教基金会为代表的支持力量都转向离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评论认为商业介入是民歌运动终结的原因,但校园歌曲是民歌运动的传承这一事实,使高层文化的转向只是支持力量的变更,并未改变年轻人〃唱自己的歌〃这一初衷的延续。

    中篇:淡江——《夏潮》一、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多年来的教训,使我晓得该把〃中国〃和〃传统〃分开了,该把〃现代〃和〃西方〃分开了,我想登高一呼:〃中国就是我,现代就是我!〃——民歌手李双泽李双泽1949年生于福建晋江,父亲是菲律宾华侨。他幼年随家人来台,在中学时代开始画画,学吉他和唱歌。在淡江文理学院数学系毕业之后,曾经分别到西班牙、美国学画。在西方音乐的熏陶下,他在回台后每周定期在台北哥伦比亚咖啡厅演唱西洋歌曲,被誉为〃台湾的鲍勃?迪伦〃。

    1973年底,李双泽认识了颇负盛名的歌手胡德夫,随后一起筹划1974年胡德夫〃美丽的稻穗〃演唱会,也就是杨弦首次正式发表作品《乡愁四韵》的那场民谣演唱会。那时起,李双泽与胡德夫就决定一起努力〃要写自己的歌,要唱自己的歌〃。据李双泽《歌从哪里来》一文中描述那个冬天与胡德夫、杨弦在一起的情景:冬天的夜晚,洛诗地餐厅曲终客散,门外飘着细雨,这是一段好时光,可以供我们自己演练。不知是谁唱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