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武侠开端 >

第599章

武侠开端-第599章

小说: 武侠开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乾隆,这个被称为圣明天子的“康乾盛世”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清宫戏里最常出现的皇帝了,这个给人印象只是喜欢微服出巡,似乎很是平和的乾隆,对百姓的态度是什么呢?
  三个案子,可见其真面目。
  一个是乾隆四十三年的案子。
  井陉知县鱼肉乡里,勒索无度,当地有名望的士绅没有办法,就请一个叫“梁绿野”的人想办法,梁绿野联同数人,一层层地去状告这个知县。
  但当时的官场官官相护,中间各个层级的官员袒护知县,甚至反诬梁绿野等人“挟嫌滋事,敛钱抗官”,上报直隶总督,要治梁绿野几人的“罪状”。
  梁绿野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立即赴京告御状。
  乾隆于是派人去调查这事,查明知县的罪状,就将这个知县判处绞刑,中间袒护知县的知府革职,直隶总督降级。
  如果判决到这里结束,那这件事乾隆做得就特给清朝涨脸,可是,他还有另外一条对梁绿野等人的判决:“梁绿野等一干人,因为‘哄诱村人,敛财聚众,抗官殴差’,全部斩首示众!”
  全部斩首!
  他的理由很充分,民告官,是官场大忌,这次如果老百姓尝到甜头,那以后各种御状肯定层出不穷,“天下大乱”。
  现在多好,杀了几个百姓,那些胆子长毛的百姓再不敢来告御状,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皇朝稳固。
  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天下太平,但只不过是“官员太平”,积郁下来的民怨,最后让清朝成为亿人唾骂的粪坑,便是蒙元,也没见这样的下场。
  ……
  如果说梁绿野的案子,恶官还受到惩处的话,那第二个案子,河南赈粮案,就彻底昭显出清朝皇帝,对百姓的态度了。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进行第二次南巡,在其前一年,河南的夏邑、永城、虞城、商丘四县遭受严重水灾,河南巡抚图勒炳阿却隐瞒灾情不报,四县百姓没有得到任何赈济,生活困苦,水深火热。
  六下南巡,被乾隆当成自己生平的主要功绩,表面上是为了“考察民情、问民疾苦、视查水利”,只不过说是南巡,其实就是南下游玩,品品江南女子,看看手下奉迎,报喜不报忧。
  在这一次南巡里,有一个已经退任的布政使“彭家屏”,却是打破了乾隆眼中的“天下太平”,把河南水患的事,说了出来,为民请命。
  这个彭家屏在任时办了许多好事,修路赈灾、是个将民间疾苦放在心里的好官。
  可乾隆并不喜欢他,因为彭家屏是雍正李卫一脉旧臣,又与自己手下宠臣不和,现在在享受手下马屁如潮,自己俨然就是千古一帝,治下国泰民安时,突然跑来打自己一巴掌,说起了河南水患的事情!
  可事情既然捅出来了,自然是要处理的,乾隆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把犯事的河南巡抚“图勒炳阿”叫过来,问有没有这事。
  巡抚说没有。
  乾隆就满意了,随意吩咐给这四县百姓一月赈粮,就算了事。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俨然就是清朝版70码,出车祸后,问肇事人超速额没有,他说自己开了70码,没超速,嗯,然后这就算取证了!
  这事就这么完了吗?
  没有!
  乾隆在江南风流浪荡几个月后返程,来到山东。
  四月初七的这天,却有两个自称来自夏邑的灾民拦架,状告夏邑百姓克扣赈灾钱粮。
  随后,又有一个夏邑的灾民刘元德拦驾,同样状告夏邑县令。
  乾隆的脑回路很清奇,觉得这事肯定有人幕后指使,一查,这三人确实是听了在夏邑当地的一个士绅的话,才来告御状的。
  于是,乾隆就派先前被状告的河南巡抚审这三个灾民,严刑之下,什么罪状都有了,各种牵连,甚至从告状的几人家里找到一些能当成“文字狱”的书籍!
  好啊!一群反贼,来污蔑朕的大清盛世?
  可惜,乾隆派去私查的人员却回报,去年河南确实发生了水患,夏邑县令也确实克扣了赈灾钱粮!
  又是一记打脸!
  恼羞之下,乾隆将河南巡抚、夏邑悬念尽数革职。
  只不过随后“民告官,纲常颠倒”的想法就又起了,乾隆马上又朝令夕改,收回前命,对河南巡抚、夏邑县令不再革职,仍留原任,如果以后再有人越级告状,严惩不贷!
  这就算结束了吗?
  没有!


第1197章 杀气腾腾的朱元璋
  百姓的苦难,在乾隆眼里屁都不算,他让这两名涉事官员调查上告的灾民,最后以谋反罪诛杀。
  至于那两个荼毒百姓的官员,却因为办事有力,升了官!
  受害的灾民,敢反抗的被斩首;贪没赈灾钱粮的官员,却因此而升官!
  在乾隆的眼里,自己是爹,官员是儿子,百姓是孙子,儿子打孙子是正常的,如果打死,自己也会教训儿子。
  但你孙子受了欺负,只能等,不能反抗,哪怕是被打死。你敢反抗,就是乱了纲常,我就要砍你的头!
  两件赈灾案,把乾隆的心思彰显无遗,可笑的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乾隆竟然成了爱民如子,凭明而断的明君,甚至还有“山东赈灾案,一群戏子靠着机智,让乾隆发现手下那群狗奴才的贪没,为民伸冤”的故事,说起来,都不够可笑的。
  ……
  至于第三件事,却不是赈灾案了,而是百姓向皇帝提意见。
  同样是乾隆年间,一个叫吴英的老头,觉得自己就快死了,有些不甘心,就把自己对国家的忠爱之情,写到纸上,在官员巡街时,递上了自己的谏言。
  谏言里,他希望政府可以减免钱粮、减轻底层负担、各地添设“社义仓”,以救济贫民,革除盐商盗案连坐,罪不及家人,禁止种烟、裁减寺僧,减轻社会负担。
  看起来确实不错,也都是有利于国家百姓的内容,吴英觉得自己都快死了,就算上面不听,顶多也就是早死两天,留下一世清名。
  结果呢?
  吴英被凌迟处死,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鱼鳞剐”,是古代最痛苦的死法之一。
  这还不算完,他的弟弟、子侄被判了斩监候,家族里的女人、孩子,全部给功臣为奴,永世不得超脱。
  这是林牧前世《天下有警》里了解到的一个案例。
  听起来很可笑,乾隆很可笑,这个叫“吴英”的老头更可笑,身在清朝,竟然还真当乾隆是什么纳谏明君,如此有眼无珠、祸及家人,死不足惜。
  ……
  这样的三个案例,虽然都是乾隆年间的事情,但差不多也能表现出清朝皇帝,包括康熙对待百姓的态度了,他们求的是“天下太平”,粪坑里可以臭不可闻,再烂再臭都可以,但只要上面有一层粪皮包着,不让自己闻见就行。
  自己解决不了问题,但可以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这样的皇帝,史书上对其各种歌功颂德。
  第三件事是谏言,且不说他,只说前两件实在的赈灾案子,如果放在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初期,会怎么处理呢?
  很简单,剥皮揎草!
  只不过与大清朝把酷刑用在百姓身上不同,与“凌迟”一般残酷的“剥皮”刑罚,朱元璋却只把它用在贪钱官身上。
  在朱元璋时期,贪没六十两银子,就杀!
  杀了之后剥皮揎草,就放到衙门里,官座的旁边。
  想想看,一个县官处理案务,旁边整天放着个“人皮口袋”,得吓成什么样?
  把开水往贪钱官身上倒,再用铁刷子一遍遍地刷他,刷得骨肉分离……
  把贪钱官吊在铁钩上,风干……
  阉割、挖膝盖……
  种种酷刑,基本上全是给那些贪钱官设的。
  虽然朱元璋量刑过重,给官员的酬劳也太少,以至于如此酷刑之下,贪官前赴后继,杀之不绝,但不可否认,朱元璋在对待“害民贼”这个问题上,立场很坚定。
  虽然说这些官员里,为了几十两被剥皮很冤枉,但一家哭胜过家家哭,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百姓会对这样的朱元璋仇视,骂他是“杀人暴君”吗?
  不会!
  那朱无璋的“嗜杀恶名”,是谁传出来的,百姓会这么说他?还不是那些官员?
  而且,朱元璋在对待害民贼这一问题上,在古往今来,都创造了一个极限。
  比如说乾隆刚才的那两件赈灾案,放到朱元璋这,百姓被当官的害得无路可活了,有什么办法申冤?
  告御状?
  不!
  直接把贪钱官押送京城!
  在朱元璋时期,还真有这样一件事,嘉定县民郭玄二等人,手持《大诰》赴京状告本县首领弓兵杨凤春等害民,被巡检何添观留难,弓兵马德旺索要钱财。事发后,马德旺被砍头示众,何添观被砍掉双脚带枷示众。
  这事在清朝,甚至在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敢想?
  但在朱元璋这,一切都变得很正常,直接把当官的给捆了,手持《大诰》,直接送到了京城,一路畅通无阻,来到朱元璋这里,将害民贼绳之以法,押解的百姓还因此获得奖赏。
  很不可思议是吧?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事被写进了律法中。
  在当时,如果申冤无门,百姓可以手持《大诰》将贪钱官直接押送京城,交由皇帝审理,任何人不得阻拦。
  《大诰》还允许老百姓从官署小门冲进去,抓走为非作歹的胥吏,直接送到京城法办,沿途官员不许拦截。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这还仅仅只是朱元璋治国的一个方面,说他治国,其实更像是在治官。
  在朱元璋这里,处理贪钱官,除了以上的严刑峻法处理贪钱官;准许、甚至支持百姓控告、捉拿官吏外,对于那些罪状较轻的官员,也是有相关的处理办法。
  比如说,在明代,地方官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述职,皇帝照例是要赐宴的。
  朱元璋规定:凡政绩突出、为官清廉者,赐座,坐着吃;平常官员,有宴无座,站着吃;劣官庸官,无宴无座,排好队在门口守候,看着别人吃,等里面酒足饭饱退席后,方许离去。
  这就完了?
  没有!
  官员做了好事的,在其家乡的施善亭表功;做了坏事的,在其家乡申明亭宣扬,引人唾骂。
  而那些犯罪留职、免罪复职的官吏,就更狠了,直接在他们自家的大门上,张贴其以往所犯过失,以示警戒,若还反省的,就依法论处。
  地方官如此惩处,京师高官同样这样处理,处死之后遗尸街头只是寻常,最让朱元璋被那些害民贼仇视的,是他心里就没有什么“法不责众”的想法。
  一人贪?
  杀!
  百人贪?
  杀!
  数万人贪?
  既犯国法,为何不杀?!


第1198章 六十年的清明吏治
  为了治理吏治,而杀数万人?
  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历史上那些群主,有愿意为巫蛊之祸杀数万人,有愿意为造反杀数万人的,也有愿意为派系争斗,而杀数万人的皇帝,但就是没有愿意为了吏治,而杀数万人的!
  不要说数万人,牵涉到数十名官吏,就“投鼠忌器”了,涉及到数百人,就只诛首恶了,涉及到数千人,简直动都不敢动,甚至不愿意动,以“水至清而无鱼”来安慰自己。
  公元1774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九年,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甘肃冒赈案开始,甘肃全省上下所有官员集体以赈灾名义,年年瓜分灾款,无一人不贪,无一人举报,时间长达七年之久,上面的朝庭,对此事竟然一无所知!
  最后,还是逼得逼得当地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这才引发了这件大案的败露。
  如此骇人听闻的案子,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最后“涉案”的大小官员,也就是113人,整个甘肃官场集体的行为,最后只处理了113人!
  被处死的,也不过是47人。
  而到了朱元璋这,就是“自今犯脏者无怠”,洪武八年时,他下令将犯脏罪的官吏,一律贬到凤阳老家干农活,仅洪武九年一年,在凤阳种地的官吏就接近一万人,大部分都是贪钱官。
  这些,应该是情况比较轻的犯脏官,那些大官,比如说户部侍郎郭桓盗卖官粮一案,牵涉到了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高级官员,查清之后,被老朱全部在闹市处死,尸体遗露街头。
  不止如此,连这六部侍郎以下官员,也统统处死,各布政使司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也都逮捕入狱,严加治罪;全国各地卷入这一特大贪污案件的官吏、富豪,被抄家处死的不计其数。
  这些数字,在纸面上听起来都让人心荡神摇,更何况是当时真正面对这个局面,朱元璋的压力该有多大?
  但他就这么做了,你敢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