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儒道至圣 >

第76章

儒道至圣-第76章

小说: 儒道至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运习惯性地大略翻了翻一百张请圣言的试卷,最后拿下第一页,开始答题。

这次请圣言的第一题是非常简单的填空题,而且是《论语》的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后面有一段空白,方运立刻提笔补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答题的过程中,奇书天地一动不动,而方运也没有动用奇书天地的力量,纯粹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答题。

方运已经把众圣原作尽数背诵记住。

很快,方运遇到一道极为刁钻古怪的题,考武国半圣贺云祥都在何时去过名南山。

方运搜肠刮肚,发现贺云祥曾四次去名南山,三次都有明确的记载,只需要直接写上就行,但四次中的第二次去名南山却没有任何有关时间的记载。

方运仔细思考,寻找一切跟贺云祥第二次去名南山有关的作品,最终只找到一首长篇古体诗和一段贺云祥的回忆。

那首长篇古诗名为《月南山》,是贺云祥在十九岁登名南山的时候所作,这时候的贺云祥文名不显,默默无闻。

“这首诗必然是关键。”

方运回忆贺云祥这首长诗,很快发现一句诗很有意思。

劲风斩却半边月。

方运心想:“诗词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景真’,贺云祥当时虽然年轻,但也不会胡乱写。月相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如新月、满月、残月等等。在月相是上弦月或下弦月的时候,这时候的月亮只剩一半,如同从中被一刀劈开,符合‘劲风斩却半边月’这句,别的月相都不行。每月初七、初八为上弦月,而二十二、二十三为下弦月。”

“也就是说,目前贺云祥在几月份去名南山不能确定,但必然在某月的初七、初八、二十二和二十三这四天之一。”

“这首古诗中还有一句‘昨夜子时现冰轮’,冰轮是月亮的别称。子时是夜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之间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升起月亮,就应该是下半月。因为上半月的月亮升的很早,绝无可能‘昨夜子时现冰轮’,所以可排除初七初八。”

“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判断这是几月份。这首诗还有一句‘黄犬瑟瑟卧花中’。贺云祥的著作中,没有提及何为黄犬,但另一位半圣郦道元的一篇游记中提到过黄犬,说合州有一种黄色的小虫被当地人叫做黄犬。”

“黄犬虫喜灰菊,而合州的灰菊只在八月份和九月份盛开。现在可确定这首诗写于八月或九月。而贺云祥的回忆中写过一句:过徐河,水没于膝,这徐河就在名南山下。而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徐河只在每年九月到十二月间是枯水期,才能让水位降到膝盖的位置。这样可以确定,这首诗作于九月。”

方运经过复杂的分析后,引经据典,答出这道题。

“这一道题涉及天文、地理、水文、植物、动物、诗词等等各方面,我敢保证,一般的进士都答不对!出题人真够奇葩!”方运心里想着,摇摇头,继续答题。

方运不断书写,到了中午的时候,文院的差役送来饭菜。府试要考三天,考生自己带饭菜可能坏掉,所以由文院为数万考生提供三餐。

吃过午饭,方运继续答题,直到晚饭的时候才答完前九十页,最后十页都是默背的题目,方运先放着不管。

晚饭后,方运检查请圣言的前九十页。

在检查的请圣言的时候,奇书天地动了起来,开始像方运参加县试的时候一样,浮现出金字正确答案。

凭借奇书天地,方运很快检查完九十页的请圣言,发现自己记错了两道题,还有三道题没有答全,忽视了众圣经典中的一些细节。

方运改正完错的题,开始默写最后十页所出的题目,一直写到深夜十二点,方运才躺到考房简陋的床上睡觉。

六月初二的早晨六点,方运和许多考生一样醒来,或等着早饭,或继续答题。

在中午的时候,方运答完所有的请圣言,等墨汁干透,便收到一起,然后坐着休息,同时等待另外两科。

傍晚,请圣言一科结束,但差役并没有收走请圣言的试卷,而是直接发了诗词一科的考题。

今年的诗词有三个命题,而且比县试更加具体,分别要求写兵器、江河以及咏怀儒家众圣之一,只要写一首诗即可。

方运思索片刻,因为府试的真正的重点是第三科经义,考学子对众圣经典的理解,不能把太多时间浪费在诗词上,于是写下一首诗: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诗成,才气出现,只差一点即可达府。

写完后,方运没有浪费时间,因为他要为接下来的经义全力以赴,于是继续闭目默背众圣经典。

无论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的排名,都是根据经义安排次序。

一个人的请圣言、诗词和经义如果分别是甲等、甲等和乙等,而另一个人的分别是丙等、丙等和甲等,那么后者必然夺魁。

诗词是圣道最强助力,但不是圣道根基,经义才是圣道根基,哪怕孔子的亲传弟子都要经常作经义。

偏偏经义又不像请圣言或诗词那样可以直接拿来用,写经义,必须得靠方运自己,因为经义就是自己对众圣经典、对圣道的理解,若方运写不出来好经义,或者写出来的经义和自身的理念不合,等于自毁文宫文胆。

方运之前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经义上,就是因为清楚可以学习奇书天地中的经义,甚至可以如同后世写论文一样引用一部分,但绝对不能完全照搬。

只要经义作的好,圣道根基就可永固,圣道根基永固,就有封圣的机会。所以大儒衣知世哪怕不通诗词,依旧为上一代四大才子之首,也是大儒之中最可能封圣之人。

六月初三的清晨,文院开考第三科,经义。

以众圣经典中的语句为题,文人阐述其中蕴含的义理,是为经义。

和请圣言以及诗词两科不同,经义开考之前并没有人发试卷,所有考生都笔直的站在书桌后,望着圣庙所在的方向。

不多时,整个文院轻轻一震,万物似乎形成奇特的共鸣,一个无法形容的声音出现,无人可以描述出那声音的远近、大小或其它,那仿佛是直达魂魄的奇异声响。

第107章 非礼之礼

“非礼之礼!”

方运只觉一股神异的力量传遍全身,那力量仿佛是天地间最高的规则,让方运不由自主弯腰握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写字。

这四个字明明非常简单,但方运却发现有一股无形而伟岸的力量在阻止自己写这四个字,好像只要写完这四个字,自己就会被那股力量压得粉身碎骨。

方运知道,这就是经义考试,远远比请圣言和诗词更加奇特。

方运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这句话的出处。

《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方运慢慢落笔,在之纸上写出“非礼之礼”四个字,写完最后一个字,犹如捅破一层窗户纸。

一个雷鸣之音在方运耳边炸响。

“何为礼?”

方运愣了一下,心想礼实际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既可以是整个社会的制度,也可以是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也可以是《礼记》《周礼》等书,又可以具体到婚丧嫁娶,要想直接回答什么是礼,看似简单,却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连奇书天地也不可能帮他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方运只能根据自己这些日子的学习来回答。

“礼即规矩。”方运平静地回答。

无形的力量突然消失,方运低头一看,纸上的字还在,松了一口气,这说明已经过了经义这一科的第一关,可以正式考试。

方运刚坐下,听到不远处传来嚎啕大哭声,但那哭声突然消失,似乎被什么东西遮挡。

“看来是有人回答错误,或者因为第一次考经义而太紧张,精神起伏过大,导致失去考试资格。这科举考经义和自己在家写经义可不是一回事。”方运心里想着,把写着“非礼之礼”的纸页放在左上方,然后拿出一页白纸放在面前。

题目不过区区四个字,而一篇经义最多不过千字,可却要考整整一天,足以说明经义难写。

方运心想:“非礼之礼,仅仅从字面上解释,可以简单理解为不符合规矩的规范。而这个题目,是非常刁钻的截下题。”

“原句是‘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我要是只解释‘非礼之礼’,虽然不会‘犯下’,必然会落了下乘,写的再好,也不会有好成绩。要是涉及‘非义之义’,写的好了,自然能得到好的评等,可要是稍微有问题,那就是‘犯下’,直接归为最末的丁等,名落孙山。”

“别人为了避免出错,可以只写礼不写义,但我要争那茂才,就必须以礼为主,涉及到义。那么,我应该怎么破题,才能巧妙的把‘非礼之礼’和‘非义之义’联系起来,同时还要阐述好‘非礼之礼’?”

方运一时间被难住了,因为写经义不难,可写好了委实太难。

而且“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这句话被不同的大儒作注解释,解释也各有不同。

其中“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的解释大同小异,可以解释为“不符合规范的规矩,不符合道义的义举”,但那“大人弗为”,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成年人不去做”,一种是“德高望重之人不去做”,一种是“地位高的人不去做”。

方运心想:“三种人不同,那么解释‘非礼之礼’的角度就不同,而之后举例论证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必然不同,一步错,步步错。就算三种解释都对,也必然有高下之分。”

方运以前读《孟子》和各种注疏的时候就考虑过,要解释“大人”二字,必须要联系前文。

“这句话的是《孟子·离娄章句下》的第六节,而前面有个第五节,说的是国君应该讲究仁义,那么接下来的这句,显然不可能肤浅地认为大人是成年人,而说德高望重之人也不算呼应,明显是说地位高的人。”

“最重要的,‘非礼之礼’,明显是针对规矩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若是简单地把大人解释为成年人,那前文也可以写成‘非礼之举’等,而孟子是亚圣,既然说了‘非礼之礼’,必然会和‘非礼之举’有区别。”

方运思前想后,很快确定,这句话是孟子告诫那些规矩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不要去行使不符合规矩的规范,不要去做不符合道义的义举。

方运想到这里,突然拍掌大笑。

“吾知矣!”

“何为非礼之礼?既然是规矩,为什么会又不符合规范?所以,这四个字破题要点,就是要先确定,礼在什么情况下是礼,而又在什么情况下不是礼!”

方运犹如得才气灌顶,眼前豁然开朗。

于是,方运开始努力思考。

很快,方运又被难住了,破题虽易,但立意又有高下之分。

“既然我认定的‘大人’是高位之人,是规矩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那么,‘非礼之礼’就要上升到朝廷的治国之道或者是圣院的政策。圣院毕竟有半圣在管理,要是写他们的‘非礼之礼’,搞不好会被他们的文胆反震死。所以,最好写朝廷国家。”

“有了方向是好事。但是,要想写成甲等经义,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其他人,就必须照冯院君的话去做,写一些‘语出惊人’的理念或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必须要符合世界的潮流,是将来可以实实在在存在的。幸好,这方面难不住我。”

“那么,具体应该选什么来诠释‘非礼之礼’?”

方运想得焦头烂额,一直到午饭的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吃过午饭,一直想到下午一点半,方运终于有了灵感,不断在空白页上写字,最后,有几个词语的多次出现。

“古今”“禅让”“继承”“世袭”“君主”“选举”……

方运看着这些词语,心想:“除了时间,还有什么能改变礼?对一个国家来说,还有什么礼比政体制度更重要?那么,我要以古今之政体变革,来写这篇经义!禅让是古礼,但对现在来说,却不合规矩,是非礼之礼;而世袭是现在的礼,到了以后,恐怕也是非礼之礼。”

“这是历史的潮流,连圣人们也无法改变。所以,这个立意不仅正确,对现在的圣元大陆来说,必然是‘惊人之语’。不过,我不能写出具体的后世制度,只要点出后世政体的某些特点,符合未来的礼即可!万万不可写的太多太全,否则必然会惹来灾祸。”

“同时,还要把非义之义也写进去。”

方运又在纸上写写画画,最终确定从古今政治体制变迁来写这篇经义。

方运提笔,选了一页空白纸页书写破题。

“古之人以是为礼,而吾今必由之,是未必合于古之礼也;古之人以是为义,而吾今必由之,是未必合于古之义也。”

在方运写完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