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496章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496章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希尔突然间想到一件事,那就是现在远在伦敦的休?伊文…托马斯中尉通过电报告诉他的,陈伟被关押的事惊动了乾国公使,新任乾国副使也是大乾帝国皇帝递送国书的特使曾劼刚在郭筠仙陪同下谒见维多利亚女王时还专门向维多利亚女王就此事提出了交涉,而在事情结束后,英国外交部还特意向乾国公使馆呈送了一份相关备忘录,详细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和解决办法。

    乾国方面的施压对海军部的改革派铲除“陪审团”势力无形当中起了很好的助力,费希尔得知消息后高兴之余,也心生疑惑,不明白为什么乾国人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插手干涉,现在他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听说乾国将要派海军学员来到皇家海军学习,也许会有人来到‘不屈’号上,我可能会安排你来教他们,”费希尔满含期许的看着面前的年轻人,“不要让我失望,年轻人!”

    “我绝不会让您失望!长官!”陈伟大声的回答。

    费希尔交待完毕,让副官带陈伟去士官生们的船舱,看着年轻的陈伟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在“不屈”号的甲板上,背影没入阳光之中,不由得回想起了自己刚刚进入皇家海军的时候,他似乎能感受到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活力。感觉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上帝啊!再赐给我一些这样的年轻人吧!”费希尔在心里默默的说道。

    ※※※※※※※※※※※※※※※※※※※※※

    9081年(大乾光旭七年。日本明治十四年)10月2日。山东,登州。

    “林爵爷,这些炮台,都是丁直璜丁抚台在任时新修筑的,可谓固若金汤,这墙结实着呢!无论什么样儿的大炮,都打不穿的!”带领林逸青参观的炮台守将用手拍了拍炮台的护墙,笑容可掬的对林逸青说道。

    林逸青对他的话似乎充耳不闻。他来到一处墙壁前,伸出手轻轻的摸了一摸,眉头便微微一皱。

    由于林逸青曾亲历实战,尤其是以海陆军自海上攻克大阪城,仁曦太后和敬亲王对他的实战经验极其看重,是以秘赐林逸青银令牌,让他找机会巡视沿海炮台防务,“据实密奏”,以便于朝廷整饬海防,林逸青对这个秘密任务自然十分上心。这一次千里迢迢的来到山东登州,便是为此。

    他现在考察的。便是当年山东巡抚丁直璜在登州主持修建的炮台。

    丁直璜对于山东的海防,有着自己的设想和计划。早在数年前,他就开始考虑在登州沿海修建炮台,因为登州原有的13座炮台年久失修,多数坍塌,加上大多是用砖石修筑的,过于脆薄,所以要重新选址修建新式炮台。丁直璜对新炮台的修建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特别强调新炮台要全部使用三合土建造,一概不用砖石,以免增加敌炮的杀伤力。他的见解到也不能算错,因为这个时代的爆炸弹还未广泛使用,且威力有限,多数炮弹仍为特制的圆形或尖头形实心弹,对砖石结构的台垒极具破坏力,而且砖石坚而易碎,一旦被炮弹击中,迸起的碎块还会杀伤守台官兵。

    丁直璜曾多次乘船考察登州沿海形势,实地勘察炮台修建的具体位置,但却一直没有最后确定下来,因而修建炮台的事也就搁了下来,直到朝廷连下诏旨,确定了海防建设为“急务”之后,丁直璜才风风火火的把这个事给又捡了起来。

    9074年12月,丁直璜首先奏请朝廷,把自己的老部下、湖北候补道张荫桓调来山东,具体负责炮台修建工作。张荫桓是广东人,熟悉洋务,特别是在炮台修建方面,“常与西人讲求,闻见极多”,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张荫桓到任后,丁直璜立即派他前往烟台,会同登莱青道龚易图和统帅师船侯补道李宗岱,对沿海各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炮台修建的具体方案。

    张荫桓等建议,山东应重点在烟台、威海、登州3处设防,并优先加强登州防务。至于烟台海防,“于通伸冈设大座防营,驻兵三千人以固后路”;在烟台山下、八蜡庙、芝罘岛之西的海面上各设一座“浮铁炮台”;在芝罘东首修筑一座“砂土曲折炮台”。

    丁直璜对张荫桓的方案基本赞同,唯独对有关烟台的部分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优先加强登州防务的观点过于“狭隘”,“此时办防应注重北洋,兼顾东省”,如果从北洋全局出发,就应该优先考虑烟台防务而不是登州。他主张,在烟台通伸冈“先筑一圩,沿墙置炮,中屯陆师,圩中设望楼,安放走**炮”。丁直璜所说的“圩”,实际就是一座可以屯兵的城堡。由于“浮铁炮台”当时还是一种新式武器,中土无力制造,需向国外购买,而国外也十分紧缺,难以保证及时购到。所以,丁直璜没有采纳张荫桓设“浮铁炮台”的意见,而是计划在八蜡庙“筑一圆式炮台”,在芝罘山东庄“建曲折炮台一座”,以与通伸冈炮台互相应援。

    当时,山东属于北洋的管辖范围,所有海防建设统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绍泉督办。丁直璜曾派张荫桓到天津向李绍泉通报有关计划,并请求支持。以后,丁、李两人又就修建炮台的具体细节互通书信商讨。

    丁直璜优先加强烟台防务的意见,得到了李绍泉的肯定。他在写给丁直璜的信中说:“烟台、威海、登州择地次第筑台,尤以烟台为最先重要。”丁直璜向李绍泉了解炮台的修筑方法,李绍泉回信说,不仅中土各处修建的炮台式样互异,西洋各国修建的炮台也各有不同,但他们“大都以沙土修筑台基,外面及顶上厚筑三合土”,这样,炮台才可以耐久。为了能让丁直璜更直观的了解西式炮台,李绍泉还热心的将天津新城刚修建的西式三合土炮台图纸和搜集到的普鲁士炮台模型,送给丁直璜作为参考。(未完待续。。)

    ps:  今天去atm机取钱,一大哥一直再看我输入密码,我一直在努力的挡。

    终于,挡不住了,我就问他:“不是,你看什么看啊!”

    只见他淡定的回答到:“我就看看把身份证插进去能取出啥钱来。”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目录 第六百零一章 炮台试射

    为了保证炮台修筑成功,李绍泉曾建议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主持烟台炮台的修建工作,丁直璜却不以为然,他仍然坚持由中土人负责修筑。︽, 9075年(光旭元年)年初,按照丁直璜的总体规划,在张荫桓的具体主持下,通伸冈工程开工建设。丁直璜随后到烟台校阅水师,视察了刚刚建设的通伸冈炮台。丁直璜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详细介绍了通伸冈炮台的整体情况。

    丁直璜在奏折中说,圩子沿山而建,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六尺,底部厚为二丈一尺,周长为二百九十五丈,在上面又修建了护墙、枪墙,用于屏蔽。圩子南面设营门一座,门外又加了一层外圩。圩子东面建三座小护台,以备接应联络。圩中建有6座炮台:东北、东南方向各建一座双层圆形炮台;西南、西北方向各建一座露天炮台;正西方向建护墙小炮台2座。其中,东北的双层圆形炮台主要负责防守海口,东南、西南的2座炮台主要负责防守后路,西北的炮台则主要防守沙堤和芝罘陆路,“布置可谓严密”。

    东北、东南的两座圆形炮台,可以说是通伸冈炮台的主炮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露天,用于安装大炮。下层设有火炮射击,还有弹药库房、士兵住所等,上面是一层盖子,称为“太平盖”,镶嵌有铁板保护。丁直璜认为,这两座炮台的筑造方法,“已与西法无异”。而其他工程,也都“讲求新式。具合事机”。令他非常满意。

    通伸冈炮台在建设过程中。“一切工程,悉用三合土筑造”。只有在建造东北角的一座用于了望的望楼时,才“兼用砖石”。

    丁直璜在视察了通伸冈后,感到炮台整体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备的地方。他认为应该在圩子北面二里许的垛山山腰,再建一座炮台,以便与圩子形成犄角之势;同时,还要在圩子东面土埂弯曲之处,另建一座碉堡式小炮台。在进行了实地勘察后。丁直璜要求张荫桓等抓紧时间购地,增修这两座炮台。

    对于丁直璜一门心思扑在修炮台上,李绍泉虽然表示了支持,但也曾多次提醒他,还应该注重对水师的建设。而为了加强京津门户地区的防务,李绍泉曾向丁直璜建议统一事权,将山东水师和北洋水师“合军一处”,设一统领,统一操练和指挥,遇到外敌入侵时可以“合力御敌”。但却遭到了丁直璜的坚决反对。

    丁直璜之所以反对将山东水师和北洋水师合并,原因很简单。他不打算失去对荣登水师的控制权,以及相应的海防经费调拨权。

    由于山东是只设巡抚不设总督的省份,虽然李绍泉这个直隶总督名义上比山东巡抚高一级,实际上山东巡抚却是和直隶总督平级的,关于海防建设问题,双方只能商量着来,是以当时在丁直璜坚决反对之下,李绍泉也只能将合并水师的想法作罢。直到后来荣登水师因丁直璜为了省钱而不顾朝廷的“更换小火轮”的诏令配给旧式赶缯船而哗变,丁直璜因此被免去山东巡抚之职,降级调任四川,他的错误方针没有坚持下去,荣登水师才得以充实到了北洋水师当中。

    林逸青在从李绍泉处了解了当年的详情之后,对于丁直璜主持修筑的这些炮台的质量心存疑虑,是以他在和李绍泉商量之后,第一个去的地方,便是登州。

    林逸青质疑炮台的质量,并不是他怀疑素有清名正声的丁直璜贪墨,而是他怀疑丁直璜这样的清官的办事能力。

    丁直璜之所以去职,除了因购赶缯船导致荣登水师哗变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主持修筑的黄河大堤决口。

    一个能把黄河大堤这样的“利民工程”修成了“害民工程”的人,他主持修筑的炮台的质量,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以林逸青对丁直璜的了解,可比之大乾朝的“名臣”张博行。

    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很有“做人”的本领。他们未必有突出的业绩,却能得到上级的赏识;未必有过人的才干,却能平步青云。比如大名鼎鼎的张博行这个人,虽然宁煦皇帝对他赞赏有加,但林逸青通过对这个时代的历史了解,还是能够断定,这是一位能“整景”(东北话,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主儿。

    张博行是清河南仪封(也就是兰考,这地方还出过一位类似的名人,因从所周知的原因,略过不表)人,字孝先,号敬庵,一号恕斋。 宁煦朝的进士。曾历任中书舍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为官时,曾有《禁止馈送檄》名闻天下:“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张博行在清政廉洁上,确实做到了言行一致,有时甚至矫枉过正。宁煦四十八年他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整个路费仅花一两银子,让人难以置信。在他当官期间,一切属于私人的花销包括米麦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从河南老家运来。在他在离开江苏任时,当地的老百姓沿途相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在大乾朝的“宁荣盛世”时期,官俸极低,政府官员微薄的工资甚至难以养家糊口。因此,各级官员贪纳成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朝廷还发行过“养廉银”,企图通过增加补贴的形式来提高各级公务员的待遇。但效果并不好。**现象依然严重。因此。朝廷特别重视倡导清正廉洁问题,张博行能如此廉洁自守,正是皇帝要抓的典型。于是,宁煦皇帝不但标榜其为“天下第一清官”,还在干部考核时,多次为其说好话,保护这个典型。

    其实,张博行能做到如此清廉。主要还在于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本来衣食之忧,正好可以在这方面弄点动静以引起皇帝的关注。当然,家庭的富有还不能构成张博行成为清官的充分条件,这位清官是一个学者,他是一名理学家,受程朱思想影响极深,他曾说过“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家庭富有而无后顾之忧。理学思想根深蒂固,这是他成为一代清官的经济思想基础。

    但是。在以廉洁著称的同时,作为一名政府高级官员,省部级领导,张博行的政绩却令人难以恭维,他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