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雄起澳洲 >

第239章

雄起澳洲-第239章

小说: 雄起澳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在大明眼里,清国已是日暮之象。虽说陆上可能有些麻烦,但海上,大明却是不怕的。而大明又是以海为先,所以清国,还算不得威胁。

    那么和希腊罗签订军事协议,就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毕竟暹罗最直接的威胁,就是西边的缅甸。要防备的,自然也是缅甸了。但大明的藩属国,也包括缅甸。近些年,缅甸又一直以大明为马首是瞻。在商贸等方面,让大明收获颇丰。

    所以不看功劳看苦劳!大明也不能一味的照顾暹罗的利益,而忽略了缅甸的诉求。尤其是这次和平谈判,从始至终,缅甸都持反对意见。驻缅大使,还连连被缅王孟云诘问。

    这让大明不好过于逼迫,便见好就收,不再刺激缅甸。

    说到底,大明还需要缅甸与暹罗相互敌视,战火连绵。因为民不聊生的中南半岛,永远比安静祥和的中南半岛要好。不说暹缅两国的人口,会因此锐减。就说两国国力,也会跟着大衰。

    这既方便了大明日后大肆移入汉人,也为大明未来吞并暹缅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很多便利。毕竟暹缅两国的人口,占了中南半岛总人口的很大比例。

    迁移起来,少不得费心费力。此时多死一点,大明清理起来,也省心省力。何况借刀杀人,还让大明少了一生腥。加速了暹·缅的封建政权,失去民心。

    等乱象迭起,内战不停。大明入驻暹缅的时机,也就要成熟了。这是一个长远的计划,也是大明对灭亡暹缅的一个备选方案之一。虽然没有信心会成功,但该执行的还是会执行。也是这和其它方案,并不冲突。

    就是不可能成为灭亡暹·缅的主因,也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只要有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算起来,这就像一本万利的买卖。不管哪个方案会成功,其它方案,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且只要暹缅永不和解,大明就一直能保持超然的地位,两边通吃。一二十年或许不能保证,但三五年,却是可以的。大明也会趁这段时间,将国力推上更高一层楼。

    所以当下不能厚此薄彼,做得太过显而易见。

    就这样,在一片友好的气氛中,大明与暹罗共同发表了和平宣扬。主要是介绍明暹和约的内容,以及祝愿两国关系越来越好云云。同时两国互派大使,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本来四面楚歌的暹罗,继东边危险解除后,又少了南边的威胁。

    之前灭国的严峻形势,也一下子缓和了不少。

    缅甸见此,也急了。便想快刀斩乱麻,单独和暹罗方面,解决暹缅的战事。

    但在这之前,夏冰司长,却突然找上缅甸使者。也不知道说了什么,缅甸方面,主动停止了和暹罗的谈判。再过不久,缅甸使者,就带着数十人的谈判队伍,乘船返回缅甸。

    一直驻扎在暹罗北部、中部的缅军,也在数天后,不断调兵遣将,探查大城周边。看样子,好像有进一步进攻的打算。

    还在雾里看花,弄不清状况的暹罗,也不敢耽搁。一边派人去缅甸接触,一边将东面与南面的兵力收缩,应对南下的缅军。大有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意向。

    而这时候,明缅也共同公布了一个租借协议。

    主要是缅甸将仰光城以南二十里地,租借给大明。期限是二十年,租借费两百五十万华元。规定了租借区只能用于商业用途,不能停靠军舰,不能修建任何军事设施,也不能驻军。

    和暹罗的租借区相比,受到的限制更多。

    行政方面,则大同小异。通行大明律法,实行大明的管理体制,也都是必备条件。

    有越南、暹罗的租借区在前,这仰光租借协议,也就见怪不怪。所以公布出来,并没受到很大的重视。可能在各国官方眼里,缅甸也是承受不了大明的压力,所以设立租借区,加深明缅关系。

    真腊、万象等国,就紧随其后,主动和大明,讨论租借区一事。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缅甸受到了大明的压力,并不占主要因素。更多的,是为了一份极具军事价值的售卖合同以及一个承诺。那就是大明每年,会向缅甸出口一定量的火器,单价则是原来的百分之八十。一些止血药、绷带,也在售卖的和约内。

    军舰,也和暹罗一样,不多不少,两艘刚好。反正卖了暹罗也是卖,卖了缅甸还是买。停在港口,时间久了,修复也没了价值。何不趁着还有些用处,拿出去换点钱财。

    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免得只卖暹罗,引起缅甸警惕。

    这售卖合同,是明缅的秘密协议。所以短时间内,并没公布于众。

    至于承诺,则是大明答应。会在接下来的暹缅战事中,两不相帮。为了让其安心,售卖合同,就是最大的定心丸。仰光租借案,则是缅甸投桃报李的产物。


第四百六十八章 印度和谈

    这下,中南半岛的事情,才总算告一段落。

    虽说缅甸与暹罗,依然保持战争状态。但这种局面,是最符合大明预期的。所以和平谈判,在不算圆满却相对圆满中结束。夏冰的精力,也很快投入到印度和谈上。

    和中南半岛的和平谈判相比,印度的谈判要简单得多。虽然谈判开始的时间,比中南半岛要晚了一个多星期。但取得的进展,却是突飞猛进的。

    当然,这不是因为各国放弃了很多成见,达成了很多共识。也不是各方势力都很实在,容易说话。而是谈判的节奏,主要掌握在大明和英国手中。

    所谓明人不说暗话。英国已经知道了大明是这些地方势力的幕后推手,所以谈判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到大明身上。对于其它邦国的要求,则完全不理会。

    本来大明是以观察员国、调解国的身份参与的,但在英国三番五次的强迫下,不得不走到台前。也是英国想节约时间,早点结束印度的战事。

    毕竟英国本土在流感的肆虐下,损失惨重。综合国力,也受到了极大削弱。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掌控,更是衰弱到了极点。因此很需要时间,稳定当前的局面。并以最快的速度,给本土支援物资。

    不然以英国荒废工商业,根本养不活国内的民众。

    而印度殖民地作为英国最大的原料生产力,最大的商品倾销市场,自然成了英国最重要的物资补给地之一。

    为此,马戈尔尼代表英国,愿意以当前的停战线,与大明划分势力范围。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大明再装清白,就让人笑话了。

    对此,迈索尔、马拉塔、曼尼普尔、阿萨姆、阿拉干等地方势力,是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即使有,也会藏在心里,不敢表露。毕竟反英之战,本就是由大明推动,大明支持,大明策划的。

    那么多的火器、粮草,在大明的指示下,源源不断的运到他们手中。然后分给每一个参战士兵,让他们用手里的火枪与大炮,杀·死敌对的英军与数量庞大的仆从军。

    否则的话,无论是迈索尔还是阿拉干,或者任何一个邦国或地方势力,都不可能和英国叫板。

    也是英国的手段太高明了!

    第一个是武力。以先进的火枪队为依托,给这些地方势力,带来巨大的伤亡。虽然迈索尔等国,也在大明的帮助下,组建了火枪队。但英国军事素养、战斗经验,是从近百年的欧洲之战,汲取到的。

    所以对于这些相对封闭、落后的邦国来说,英军具有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就算是炮灰,英国也不比任何一个地方势力少。就算控制了印度将近二分之一版图的马拉塔联邦,也组建不出这么多的炮灰部队。

    第二个就是英国的分化政策。如果两相比较的话,英国的分化政策比纯粹的武力更甚。因为印度自莫卧尔帝国衰落以后,就呈分裂的态势。各个地方势力,都妄图吞并其它的邦国。

    这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内部都打成了一窝粥。所以英国分化起来,也轻而易举。

    并且印度向来都是多种族的国家,又因宗教信仰,划分成不同的群体。数量最庞大的是印度教。虽然在莫卧尔帝国的统治下,印度教并不占统治地位。

    但千百年来,印度教形成的四个种姓阶级,却是印度赖以统治的根本。以致莫卧尔帝国的上层都是穆·斯·林的情况下,也依然用印·度·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二个是穆·斯·林,在孟加拉、印度河流域,占了很重的比例。他们和印度教徒的冲突,虽然没有后世那样激烈。但抛弃偏见,和平相处,也是不可能的。

    又因莫卧尔帝国,长期实行宗教歧·视政策。除了穆·斯·林,其它教徒都要缴纳信仰税。而印度教徒,又是收税最多的群体。久而久之,穆·斯·林群体在壮大的同时,越发加深与印度教的隔·阂。

    尤其是统一了全印度的莫卧尔奥朗则布大帝。作为一个狂热的穆·斯·林教徒,他对除穆·斯·林以外的教徒,疯狂打压与迫·害。本就沉重的信仰税,也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拥有最多人口的印度教徒,自然是其迫·害的最大群体。使得印度教徒,越发仇·视穆·斯·林。

    所以在奥朗则布死后,封·建·落·后,族·群敌·对的莫卧尔帝国,迅速分崩离析。

    第三个则是锡克教。主要集中于旁遮普、孟买、德里等地。它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融合体。虽是新的,但教义有很多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子。

    直到不断的改革,才真正的发展成全新的锡克教。

    由于它反对男尊女卑,倡导平等、友爱,所以很受底层百姓的欢迎。这就像清国的白莲教,由于最终的教义就是让信徒有衣穿、有饭吃、有田耕,因此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徒,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民。

    这使得锡克教的发展,十分迅速。就是外来的基督教,都能分庭抗礼。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响太过广泛,历史又太过深远。再加上民众基础,十分牢靠。所以十六世纪产生的锡克教,并不能做到白莲教那样,一发不可收拾。

    也是华夏历史上,宗教从来都不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工具。且广大的汉人,对信仰都抱有极大的功利主义。因此信仰就像吃喝拉撒,十分随便。

    发展成一个以宗教为代表的紧密族群,也就难度很大。

    不过到底是有民众基础,又满足了广大底层百姓的需要。所以锡克教,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这两座大山中,占了一席之地。

    像旁遮普地区,就发展成了锡克人的传统根据地。如若按照原历史的发展,等到1799年,就会建立一个不可小视的锡克帝国。

    除此以外,印度还有佛教、巴哈伊教、耆那教等不同的教派。他们所代表的的群体,又和其它教派,有所冲突。


第四百六十九章 印度和谈(二)马拉塔王国

    再算上各个地域划分的邦国,印度族群间的矛盾,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这为英国的分化政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只是大明的介入,成功阻止了英国的阴谋。像迈索尔与马拉塔两个本来敌对的邦国,就在大明的强压下,走到了一起。这才形成抗英同盟,给英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正是清楚这一点,两个邦国对大明,也到了唯命是从的地步。尤其是在大明战胜英国,击毁印度舰队,炮轰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等沿岸城市以后,对大明恭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像移民、矿产、通商口岸等,都尽可能的满足大明的条件。如今大明的移民比例中,迈索尔人、马拉塔人,已排在越南人之后。

    虽说他们都是印度人,但他们代表的势力不一样。又加上大明官方,已拒绝承认莫卧尔帝国的正统地位。所以大明现在,将印度划分成不同的小邦国。

    按照他们所在的地域,对族群进行划分。

    这就避免了,他们重新沦为一个整体。

    好在印度真正统一的时间,并不长。莫卧尔帝国统治期间,也就奥朗则布时期完成了统一。但族群上,因语言、信仰、肤色、地域等差异,划分成不同的群体。

    所以对于大明这样的命名,印度当地人,是欣然接受的。就是融入大明的印度移民,也只会用自己生活的邦国,来指代自己。至于莫卧尔帝国这个统一的称呼,早被抛弃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到底合则两利,分则两弊。大明也和英国一样,对统一的印度忌惮。因此虽暂时将这些邦国纳入到反英同盟这个大旗下,但必要的分化之策,还是继续执行。

    这样一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