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东京上空的乌鸦 作者:勤倦斋 >

第37章

东京上空的乌鸦 作者:勤倦斋-第37章

小说: 东京上空的乌鸦 作者:勤倦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芸的腰,抱住小芸就要亲。
  “干什么?请您别这样。”小芸挣扎着说道。
  “怎么?你还不同意吗?”副社长借着酒劲大声说。
  下了电梯,小芸两条腿像灌了铅,几乎被副社长拖着来到客房门口。
  “钥匙!”
  小芸迟迟拿不出钥匙,副社长掰开小芸的手指,扣出房卡,打开房门,一把把小芸推了进去,在房门关上的一霎那,小芸心想完了!
  “你是不是嫌我老了?”副社长气呼呼地说道。
  “不是——”小芸靠在门上,不肯往里面走。
  “你放心,我一定和艺能事务所的社长联系,就看你今天怎么表现了。”
  “噢——”
  “惠子,等你出了名,就能挣很多的钱,不用再跟着高桥部长了。”
  “可是——”
  “可是什么?嫌我没有高桥部长年轻?告诉你吧,高桥部长在我眼里就是个臭虫!我一脚就能踩死他!你要是跟了我,保管你吃香喝辣,不用再回中国受苦。”
  “可是——”
  “还可是什么?快去洗澡!”
  此时已不容小芸不从,小芸慢吞吞地走进浴室,浴室墙壁是玻璃的,小芸刚想拉上拉帘,副社长大声说道:
  “不要拉!”
  小芸没办法只好不拉窗帘,好在浴室门是锁上了。
  副社长点着一支香烟,盘腿坐在双人大床上欣赏小芸沐浴,小芸背对着副社长脱下裙子,露出里面的粉红色内衣,犹豫了一下,小芸慢慢脱掉内衣,纤细的腰肢,圆润的臀部,又直又细的大腿,看得副社长眼睛都直了。淋浴喷头打开,水蒸气升腾,浴室玻璃罩上一层雾气,副社长无奈地下床坐在沙发上,从包里拿出药盒,取出一片蓝色的伟哥,也不用喝水,一仰脖吞了下去。
  小芸洗完澡,穿着浴衣出来,副社长已经脱光了衣服。
  “我们开始吧。”副社长急不可耐地说。
  小芸平躺在大床上,紧紧闭着双眼,副社长上来熟练地脱下小芸身上的衣服。
  “好漂亮的乳房,真结实啊!”
  “我给你拍几张照片吧?”
  “不行!”小芸忽地坐起来。
  “看来你是不想当演员了?”
  “求求你了,别拍照片。”
  “演员和妓女有什么区别?你不就是个妓女吗?我给你钱,你就得为我服务!”
  小芸想起身下床,副社长抬手一记耳光,药劲儿上来了,副社长一个饿虎扑食,把小芸压在身底下。男人就是男人,何况副社长还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松弛的大肚皮死死压在小芸光滑洁白的小腹上,小芸此刻身体僵硬,大脑已经麻木了,任凭老头子在自己身上动来动去。也不知过了多久,小芸终于可以把腿放下来了,朦胧中觉得副社长把钱塞到自己手里,他一边穿裤子一边问:
  “你真是高桥的情人?”
  “看来是真的,你不像是妓女,这是我的名片,你明天给我挂电话。”
  副社长走后,小芸一步一步挪进浴室,打开淋浴喷头,一遍遍清洗自己的身体,拿毛巾用力地擦,想把所有的屈辱和罪恶感洗掉。
  据说厨师和妓女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两种职业,正所谓“食、色,也。”孔子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如果按照某些学家的说法,女人有权出卖自己的身体,可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轻易践踏?宋明理学家认为“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洁是不是套在女人身上的枷锁?一些有钱有势的成功男人对的追求肆无忌惮,副社长六十多岁了,仍然风流成,对于男人,金钱和权势是两剂最好的春药,有了它们,六、七十岁的老头可以焕发青春。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欲望缠身的生物,这些不受约束的欲望终将毁了人类。
  

☆、月黑风高

  牛晓东现在很累,不是因为打工,而是学习累,课堂上老师讲的话很少能听懂,一天到晚像傻子一样坐在阶梯教室里,好在有个女同学经常借他笔记,放学前快速把笔记抄一遍,晚上回家再查字典。中国学生初中、高中阶段拼命学习,到了大学开始放松。日本大学不糊弄,不及格就是不及格,美国大学更是不好毕业。
  这天下午,牛晓东正在上课,老王打来电话:
  “晓东吗?我是老王,你现在说话方便吗?”
  “我在上课呐,你等一下。”
  牛晓东溜出阶梯教室,来到走廊上。
  “老王啊?好长时间没联系,你跑到哪里去了?还去学校吗?”
  “去啥学校?我不是签证到期了嘛!”
  “签证到期了?那你黑下来了?”
  “对,黑下来了。”
  “那你小心点儿,别被警察抓住遣返了。”
  “不用他抓,等我钱挣够了,我就主动自首,还省下返程机票钱了呐!”老王还是那么贫嘴。
  “晓东,有件事想麻烦你。”
  “什么事?你快说,我还要上课呐。”
  “是这么回事,我不是黑下来了嘛,想请你帮我往家里汇个款。”
  “找别人帮带一下不就行了?汇款还要花手续费。”
  “我儿子下周要住院做个检查,我隔一段时间就往家里汇款,不汇款你嫂子不放心啊!”
  “你呀!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汇款手续费就不心疼了?”
  “你还小,你不懂,不管钱多钱少,汇过去,你嫂子心里就安稳了。”
  “怎么,嫂子还怕你乱花钱吗?我给你证明,那去哪儿和你见面?”
  “池袋行吗?四点钟。”
  “行,咱们见面再聊。”
  “真够哥们儿意思!晓东,谢谢你了!”
  “就这点儿小事儿,你客气啥?”
  牛晓东放学后如约来到池袋,出了站台,远远望见老王简直不敢认了,只见老王站在马路边,一身西装革履,手里还拎着公文包,一身公司职员打扮。
  “老王,你这是在公司上班?”
  “嘘!小声点儿,咱们到旁边说话。”
  “老王,你发财了?”牛晓东小声儿问。
  “发什么财?我不是没有签证吗?这样穿警察不会怀疑。”
  “你还别说,一看就是公司职员,老王,真有你的啊!”
  “学着点儿吧!等你黑下来也这么穿。”
  “我穿也不像啊?”
  “也是,你看哥这派头儿,这皮鞋,不是部长也是大学教授。”老王说完捋了一下头发。
  “行了,你再得瑟,一会儿警察过来抓你,快说吧,怎么汇款?”
  “走吧,先找家邮局,通过邮局汇就可以了。”
  “这么简单?那赶快走吧。”
  “一看你就没往家里汇过款。”
  “是啊!我自己钱还不够花呐,不管家里要就不错了。”
  “晓东,咱们来得不是时候啊!过去,倒腾日本旧件也能发财,现在不行了,旧件拿回去也没人要了。”
  “那往农村卖呗?”
  “往农村卖?农民穿西服下地呀?再说,现在管得也严了。”
  “老王,你说现在干什么能发财?”
  “你是说在日本吗?”
  “是。”
  “打工是不行了,赌博没那手气,贩毒又不敢,真没啥好门路。”
  “像我这样毕业以后就职呐?”
  “就职?想得美!日本经济不景气,谁会要你外国人?除非你是东大毕业的。”
  “怎么就、就不了职?”牛晓东急得说话都嗑吧了。
  “就、就你那西麻布大学,你还想就职?”
  “你这个乌鸦嘴!我不帮你办了!”
  “哎!别火啊?能就职、能就职,哥是说最坏的情况,凡事多往坏的方面想一想,未思进先思退嘛!”
  “怎么什么话到你嘴里就变味儿了!”
  “别生气了,走吧!一会儿哥请你吃饭。”
  汇款单是英文的,老王从包里取出皱皱巴巴的一张纸照着写,地址是“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梅峰寺一百二十七号”,徐慧英收。
  “才汇七万日元?可惜了你的手续费了。”牛晓东看着汇款单说。
  “不是着急用钱吗?要不你借给我点儿?”
  “我可没钱借你,借了也是肉包子打狗。”
  “怎么这么看你哥?你哥怎么说也当过人民教师呀?你去办汇款吧,用你的护照和登录证。”
  “好啊,留我的联系电话吗?”
  “留我的吧。”
  “好,我去办了。”
  “去吧,钱拿好了!”
  办完汇款,两人走出邮局,老王对牛晓东说:
  “兄弟,我请你吃个饭吧?”
  “不用了,为这点儿小事儿就吃饭,还不把你吃穷了?”
  “我真心请你,你就不要推辞了。”
  “是真的吗?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咱们吃什么?”
  “到了池袋,当然吃中餐了,你别瞧不起你哥,哥就不兴改善一下?”
  池袋作为中国人聚集地,中餐馆很多,两人找了一家中餐馆,进去坐好,服务员拿来菜单。一个人的饮食口味,在孩童时期就固定下来了,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饮食习惯差距很大,食物的取材、烹制方法也有很大不同,这种差距随着人类走出非洲,在各个大陆上定居下来就开始产生了。中国人去欧美,一个礼拜不吃米饭就受不了,欧美人到中国,三天不吃面包就不行。从饮食上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差不太多。
  “随便点。”老王指着菜谱说。
  “真随便点?”
  “嗯。”
  “那我就不客气了!鱼香肉丝、红烧肉、再来一个炸茄盒,你看行不行?”
  “行,再要个汤,服务员,快点儿上菜啊!对了,添饭加不加钱?”
  “加钱。”
  “别的饭店添饭不加钱,你家怎么加钱?”
  “我给您多盛点儿行吗?”服务员说。
  “那行,多盛点儿!我这兄弟饭量大。”
  这种多要主食的行为只能发生在中餐馆。
  “晓东,你书念得怎么样了?能跟得上吗?”老王问。
  “唉,别提了,老师讲什么我也听不懂啊?老上火了,你看,我嘴角都起泡了。”
  “上什么火?谁一开始就能听懂?时间长了就好了。”
  “老王,不瞒你说,有时候我都不想念了。”
  “你小子可别说这种话!爹妈送你出国容易吗?说不念就不念了?再难也要坚持,你看看我,想念还念不了呐!”
  “实在太遭罪了。”
  “男人活着就得遭罪,就得经得住天磨,没有苦哪儿来的甜?晓东,你还年轻,趁着年轻拼一拼,将来才不会后悔。就算不能在日本就职,拿个大学文凭,将来回国也能找个工作不是?”
  “话虽这么说,就是太难了。”
  “难什么?有红军长征难吗?不就是一开始语言不行,基础差一些,这都不算难事儿,不信你一年以后再回头看今天,坚持下去就好了!”
  老王一番话让牛晓东增强了信心。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成就点儿事业,关键靠坚持。
  福建人是中国人中很特殊的一群,当年最早下南洋的就是他们,一个壮劳力,说走就走,修铁路、淘金、炼锡、割橡胶,足迹从北美大陆到婆罗洲密林。相比之下,东北人恋家,舍不得离开老婆、孩子,也吃不了太多苦,仗着地大物博,夏天啃玉米,冬天有一缸酸菜就行。
  吃完饭,两人分手,老王拎着公文包去餐馆打工。往家里汇款是老王最高兴的事,每次汇完款,心情都格外舒畅,所有的苦仿佛都随着汇款单一起寄走了。汇完款吃顿好的是老王一直以来的传统,今天恰好让牛晓东赶上了。老王打工的餐馆在秋叶原,老板是上海人,秋叶原是中国游客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有大大小小的电器店,小泉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丝毫没影响中国游客到秋叶原购物,这一点上,中国人和韩国人不同,韩国人不管你参不参拜,该不买就不买。
  “来晚了啊!”老王迟到了,老板有些不高兴。
  “对不起,老板,我下午见了个老乡,十多年没见面,说说话儿就忘了时间。”老王撒了个谎。
  “赶快上工!”
  “是!老板!”
  老王来到换衣间,小心翼翼地挂好西服,又把裤子上的褶抻直。换上白色工作服,老王精神抖擞地来到后厨房。厨房一共有三个厨师,老王是二炉,头炉师傅姓陈,是个山西人,自称是专业厨师,却拿不出证书,老王瞧不起他,背后没少说他坏话,正应了那句话“同行是冤家”。
  为了挣钱,老王啥活儿都干,厨师有点儿技术含量,不过难不倒老王,老王是自学成才。老王接过菜单,一看是宫保鸡丁、木须肉、鲇鱼炖豆腐。中餐在国外有三道菜最为著名,它们是“宫保鸡丁,北京烤鸭、扬州炒饭”,这三道菜过关斩将,征服了无数外国友人。老王先把鸡腿肉切成丁,用盐、胡椒粉、黄酒、淀粉抓匀,开动油锅,一勺子油下去,“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